正文 第2章 圍棋“道”的精神(2 / 3)

中和道長:

是的,快與慢是相對的,都不能絕對化。事物一旦走向絕對化就是走向極端了,也就沒有出路了。

網友:

我們現在對於“道”的問題已經完全陌生了,隻知道它是宗教或者玄學,很難透徹了解。是否可以這樣說:你認為“道”存在它就存在,你認為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爭論是沒有意義的?

中和道長:

“道”存在於任何事物之中,並不以人的思想觀念有無而確定它是否存在。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物物有太極,事事有太極,這個太極就“是道”的體現。《中庸》裏麵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所以,“道”是不會離開人與事物的。是人的心,人的思想觀念感覺不到“道”的存在而已。

正因為人感受不到“道”的存在,人對於物質世界的事物就愛去爭論個對與錯、好與壞、有與無。那就容易出現瞎子摸象時出現的現象,可能摸到了其中的一點,卻始終無法看到全部。人們感受不到“道”的存在,但“道”沒有一刻離開過大家,誰要能真正離開“道”,那“道”也是不存在的東西了。

古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對應到黑與白,也對應到無形與有形,對應到思想與身體,對應到好與壞、善與惡、是與非、對與錯、美與醜等等。無論佛家還是道家,還是儒家,均認為宇宙是“一”,不是“二”。所以東方文化是在“一”的層麵上描述宇宙人生的規律。西方哲學中的對立統一其實就是陰陽相生相克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二”的規律。包括唯物與唯心的爭論,都是因為思想運行在二分法的基礎上造成的。兩分對應到中國的陰陽,而“一”就對應到太極。

所以,爭論都是在陰陽運行範疇之內的思想體現,它可以成為一種探索,但它一定受這個空間與時間的局限,因為人的思想與認識始終局限於這個時空。而在“一”的層麵上,唯心能演變成更真實的唯物,因為它本來就是一體。

網友:

哲學也能上升到一元論的高度來看待事物。

中和道長:

是的,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隻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麵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

而道家、佛家並不是這樣來看待物質與精神。佛家認為,隻要你有物質與精神的區別,就是分別心造成的,道家認為的宇宙人生是一體的不可分的。它們跟這些哲學思想完全不同。

網友:

我理解的“道”就是終極真理,也就是事物的客觀規律。一方麵它是不可知的,隻要人類存在一天,就要探索一天,永遠沒有終點;另一方麵,它又是現有的人類全部智慧的總和,可以用來檢驗、指導和預測人類的活動。

一方麵,人類以及自然界各種事物的運行規律可以高度抽象為大“道”;另一方麵,每一事物又有它本身的特殊規律,就是各種具體的小“道”。孫子兵法,儒家思想,斯坦尼體係,科學學,各種菜譜,直到《棋經十三篇》等等都是在不同層麵試圖把握具體事物的規律。

凡是注重結果的都可看作是“求技”;凡是注重過程的便是“求道”。雖然一般情況下二者不可截然分開,前者也會關注過程,後者也會顧及結果,但是目標不同,性質會完全不一樣。隻有不帶任何功利色彩,隻是出於對該項事物的癡迷而探索其中奧秘的人才有可能達到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境界。

凡是為了取得好的結果而注重過程的人,結果很可能隻是成為巨匠;單純注重過程的人,結果反而會成為大師。注重過程不單純是指享受過程。

這樣的人應該隻是極少數,但是肯定有。各行各業都有。他們就是“求道”派。

就圍棋而言,幾乎沒有完全不注重結果的人。這是因為能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究圍棋上的隻有職業棋手,而他們又有稻糧謀之慮。少數衣食無憂的人又必須為榮譽而戰,不考慮結果不現實。所以隻能將關注結果程度最低的人稱為“求道”派,他們用自以為掌握的規律來指導自己的每一步棋,俗話說“輸了也得這麼下”。其餘的可能會為了結果而“不擇手段”。理論上,如果有足夠多的統計數據支撐的話,“求道”派的勝率應該高於“求技”派,因為他們對圍棋的基本客觀規律掌握得更好一些。凡是參與競技項目的運動員都知道,一旦在比賽中背上想贏怕輸的包袱,結果往往不妙;隻有專注於處理好每一拍,每一腳,每一步而不去想結果的人才會有勝利的可能。中和道長:

“道”確實是在每個人的手上,也就是心裏!!為了便於捉摸,便於把“道”跟大家的思維方式聯係起來,我打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