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我沒再習武,工作起來了也沒有時間,而且學過的武術也從沒有用過一次。但因為小時候鍛煉膽魄時練出的鎮靜,使我受益良多,其中兩次把我自己從死亡的刹那間自救出來。
到後來我學習了圍棋,更加明白奶奶話裏的含義了。剛學棋的人最喜歡纏,你走哪他走哪,完全是不明棋理,如同剛習花拳繡腿的人總愛挑釁別人,近身肉搏。有了一定實力後,經常以棋取樂,但對象一定是平手或下手。遇到比自己高的,要麼避戰,要麼苦苦思索,就好像被武功高手罩住了,動彈不得。人家再強點,就要讓子討便宜了。
所以,人性的弱點就是在淩弱與在戰勝對手的過程中感受自尊與快樂。對弱者和失敗者可以眉飛色舞,可以指點江山。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暗合人間故事。跟高手下棋沒有樂趣,隻有學習與謙虛的分兒。高手境界越高,技術越高,掌控棋的內力就越深厚,出手如電,冥思苦想也比不上他一瞥之力,讓人體會到專業與業餘的差別。圍棋還可以看到高手的棋是什麼樣子,武術卻是隻聽說有高人,卻見不到高人,也不知道高人的武術是什麼樣子。既然高人不出來,那多半高人是虛構的了。因此年輕人就愛挑釁,“有本事就出來跟我鬥,我是專業散打王,所以我就是高人了。”哈哈哈,其實差得遠呢。
學了圍棋後,更讓我明白了圍棋九品的第一個境界為什麼就是“入神”,為什麼“入神”會成為圍棋九品境界的基礎與根本?其實,縱觀琴、棋、書、畫、武術、製造、科學研究、學術理論等,都是從“入神”而達致高深境界而有成就的。“入神”就是心靜和用心的程度,用心才能深入其中,逐漸知道所學之“道”有多大,才能充分發揮“道”裏麵所蘊藏的力量,無論醫道、棋道、琴道、師道……這就是“靜力學原理”——通往一切成就之門。
歡迎批判與交流。
與網友的問答
網友:
十年之靜,為的是一動。
入神隻是第一境界。入到極點,也許是魔點。有入就應有出,有入就必將導致出。入是過程,出是終界。雖然不一定都能自入而出。
佛祖如果沒有前半生的入世,隻怕也無以出而為佛祖。
中和道長:
佛祖何曾入了世、出了世?
是你心入了世或出了世?
佛祖何時出世為佛祖了?
何以有入出之分?
地球在太虛之中,入了太虛?出了太虛?
哈哈哈!止不住的高興!
網友:
不曾入,不曾出;出即入,入即出;何為入?何為出?何來入?何來出?不是很好理解。
中和道長:
“道”本無斤兩,為何人卻承受不起“道”呢?地球有重量,為何太空虛無,卻將其承載?
釋迦牟尼佛入世修成佛,在世人來看,他有入世修行與出世成佛的表現形式,而實際上,他本來就是佛,沒有什麼成不成的。好比來世間演了一出戲,演完了就完了。
而釋迦牟尼佛也講過,每一個人都曾經是佛,隻是來演戲就把自己給演忘記了,所以修回去就表現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