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人們對死亡的界定造成了人們的“死亡”(1 / 1)

石豐

發表時間:2006-02-10

我在網站的開篇中提到:“弗洛伊德對夢的關注已經深化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二十一世紀對死亡問題的研究,將導致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其實早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我已經注意到——雖然心理學到現在也沒弄明白自己的研究對象究竟是什麼,但弗洛伊德通過釋夢對人類潛意識的揭示,確實深化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當時我就想——如果人類把死亡問題搞清楚了,那一定會弄明白心理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在我負責中國本體心理學學會會刊編輯工作時,寫了一篇名叫《心理學本體簡釋》的文章,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進行了初步探索。我是學化學專業的,記得我當時是從物理學和化學的角度解釋了人的心理是什麼的問題。今天,我主要從科學的角度談談對死亡問題的看法。

首先,人體跟宇宙一樣,都是多層次的存在,而層次是從最微觀到最表麵依次排列的。道家說過“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人體和宇宙確實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不僅僅人體層次和宇宙層次是對應的,而且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律。比如,物質越微觀能量越大,物質越微觀存在的周期越長,等等,這都是人體和宇宙共同遵守的法則。在前些年人體科學的探索中,科學工作者已經通過實驗證明,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質和精神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隻是精神是更高級的能量存在。物質和精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那麼,我們怎麼看待死亡呢?籠統地講,沒有死亡,隻有變化。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在他的早期文獻中也有過論述。所謂“死亡”是以界定為前提的。界定是什麼呢?界定即定義,人們通過界定把某種事物從宇宙的整體中隔離出來,以便於進行把握和認識。而實際的存在和人的稱謂完全是兩碼事。那為什麼說人們對死亡的界定造成了人們的“死亡”呢?

前麵我們已經說過,人和宇宙是全息對應的,都是多層次的存在。當人“死亡”的時候,其實隻是表麵層次的分子組織分解脫落,而深層空間的體並未消失。因為越深層的物質越微觀,而越微觀的物質存在的周期越長。也就是說,深層的物質是更穩定的,要經曆更長的時間或周期才可能分解。例如,人的表層分子身體幾十年就不行了,而更深層的物質身體則要長壽得多。有人問“這個深層空間的體是不是精神?”其實人的精神也要分為幾種情況:一種是人們對精神的稱謂;一種是精神的表現形式(包括思想、印象等等),而這並不是精神的本身;一種是精神的實際或實質。我們所稱謂的精神像個籃子,裝滿了我們平時關於精神的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往往是很膚淺的。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大部分是來源於此。

那麼,宗教或藝術追求的永恒生命是不是完全虛幻不實呢?我們知道所謂的永恒往往隻是相對的存在。不過是依其所處的層次位置及其與相應空間結合程度的大小,而決定的存在周期的相對長與短罷了。當然,我們並不否認確有永恒存在之物。一般人認識世界的觀點都是二元的,也就是說在我或我們這個主體之外存在一個所謂的客體,而這個客體和我們自身這個主體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種觀點對於確立我們的主體地位是有利的,但對於人類追求永恒的生命則是有害的。古人曾用“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詞句來暗喻:大自然是持久存在的,而人類的改朝換代卻是如此之迅速。既然如此,那我們是否能達到一種真正永恒的存在呢?

我們的答案是:能,但很難。難就難在人們很難拋棄祖祖輩輩已經習慣了的成見。一切都是活的生命體,這種祖祖輩輩積累起來的成見本身就是一種十分強大的生命體現,一般人很難突破它。其實有些教派本身就是不究竟的,誤人子弟的很多。前麵我們提到,宇宙是多層次的存在,而且越微觀的層次存在的周期越長。其實,超越死亡的唯一辦法就是成為存在本身,否則隻有一死,而不管你存在的周期有多長。如果你能夠達到不生不滅的本源境界,佛教稱之為“自性”,那麼你就可以永恒。其實,宇宙本身本來就是一體的,是一個高度完備、高度智慧的生命體。人的智慧從哪裏來?就是從宇宙母體中來,從自己的根本處來。在生命的終極本源處,個體生命和宇宙是一致不二的。誑妄而愚昧的人認為自己可以離開宇宙而獨存,豈不知那是它自取滅亡之路!西方科學乃分門別類之學,其分門別類不過是為了方便於人類有限智力對客觀對象的把握與認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西方科學固守其分別、隔離、分析、還原之傳統,則必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