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民認為領導幹部榮辱觀必須以義利觀為基礎,重在堅持廉潔奉公,廉潔從政。2000年9月20日,他在日記中寫道:要嚴防等價交換原則侵入黨內政治生活,防止“59”現象,要保持晚節,蓋棺論定。終其一生,鄭培民經受了各種誘惑和考驗,做到了“燈紅酒綠不迷眼,不義之財不伸手”。他常常提醒自己,廉潔從政是領導幹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要求,必須做廉潔從政的模範。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努力把握住兩個環節。一是嚴格要求自己,“對待身外之物要鐵石心腸”,要凜然正氣,使人望而生畏,“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從不請客,從不公開自己的喜好,從不收受下級單位的禮物、禮金,每一次調動、升遷都是挑在早晨未上班之時悄然離去。即使是稿費,他也交給身邊工作人員登記收存,在離任前交公。由於公務員的工資不高,他家裏的積蓄也不多。在擔任省委副書記期間,他請身邊的一名工作人員幫助裝修房子,說:“我家裏的積蓄不多,家底不厚,對裝修的要求也不高,找你來主要是想請你幫我精打細算,過得去就行了。”二是嚴格要求家人和身邊的工作人員,鄭培民從不準家人坐自己的車,沾自己的光,打自己的牌子辦事。他的職位經常變動,而妻子的工作隻變動過一次,就是從湘潭市新華書店調到省新華書店,職務仍然是一名普通職工。鄭培民的做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的妻子一直堅持“三不”:不幫人向鄭培民帶任何信,不傳口信,不接受任何禮品。一次有人要給他送一個信封,妻子為之堅拒,說:“這是送錯誤給我們,絕對不能收。”正是由於“前門”“後門”都守得很嚴,鄭培民才做到了廉潔奉公,成為了克製欲望的模範,艱苦樸素的模範。
知易行難。鄭培民能夠始終踐行“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的官德規範、榮辱觀念,始終廉潔奉公,是他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加強自身修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的結果。他警示自己:“政治信念的動搖,必然導致思想道德防線的全麵崩潰。”他告誡自己:“大浪淘沙,警鍾長鳴。”他提醒自己:“慎獨、慎微、慎始、慎終。”他引用先賢的名言激勵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為我們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留下了寶貴財富,值得我們追慕和學習。
領導幹部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薛鑫良
“八榮八恥”的核心是“熱愛祖國”,“服務人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關鍵在於領導帶頭,求真務實。
胡錦濤同誌2006年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聯組會上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充分反映了廣大群眾和幹部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具有非常現實的針對性、緊迫性和指導性。筆者認為,“八榮八恥”集中概括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優良作風、改革開放時代精神三者的統一和結合,是全體公民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也是端正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標尺和試金石。“八榮八恥”的核心是“熱愛祖國”,“服務人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關鍵在於領導帶頭,求真務實。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錯綜複雜、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由於國內國際、黨內黨外等諸多原因,我們既有成就,也有失誤;既有進步,也有滑坡;既有榮耀,也有恥辱;既有光明麵,也有陰暗麵;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知恥後勇者興旺發達,諱疾忌醫者自取衰亡。我們必須堅持真理,糾正錯誤,扶正祛邪,興利除弊。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誌就非常關注端正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問題,並語重心長地反複告誡各級領導幹部。例如,1978年6月2日他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以身作則非常重要。群眾對幹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的。”1979年3月30日他在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又指出:“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誌以身作則。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誌又是全黨的表率。如果黨的組織把群眾的意見和利害放在一邊,不聞不問,怎麼能要求群眾信任和愛戴這樣的黨組織的領導呢?如果黨的領導幹部自己不嚴格要求自己,不遵守黨紀國法,違反黨的原則,鬧派性,搞特殊化,走後門,鋪張浪費,損公肥私,不與群眾同甘苦,不實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後,不服從組織決定,不接受群眾監督,甚至對批評自己的人實行打擊報複,怎麼能指望他們改造社會風氣呢!”1979年11月2日他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幹部會議上所作的《高級幹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指出:“現在有少數人就是做官當老爺,有些事情實在不像話!脫離群眾,脫離幹部,上行下效,把社會風氣也帶壞了。……如果我們高級幹部首先把這方麵存在的問題解決了,就能理直氣壯地去解決全國在其他方麵存在的這類問題。上麵的問題不解決,我們就沒有講話的權利,人們會問,你們自己怎樣呢?……為了整頓黨風,搞好民風,先要從我們高級幹部整起。”
筆者在這裏之所以長段引文,是因為鄧小平同誌當年批評的不正之風,至今尚未得到完全糾正,有些方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上不正,下參差。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領導幹部包括有些高級幹部處於“隻管別人、不管自己”的“燈下黑”狀態;甚至處於“說的(好話)不做、做的(壞事)不說”,對黨陽奉陰違,對祖國心懷異誌,名為“人民公仆”、實為“人民公賊”的“兩麵人”狀態,使建國初期就已經絕跡的腐敗醜惡現象沉渣泛起,廣大群眾和幹部深惡痛絕、怨聲載道。
建黨八十多年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進程中,黨內湧現了李大釗、夏明翰、張思德、毛岸英、王進喜、雷鋒、李四光、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一批優秀的共產黨人;同時,也出現了顧順章、向忠發等叛徒以及劉青山、張子善、王寶森、胡長清、成克傑、王懷忠等不少蛻化變質、道德敗壞的腐敗分子,真所謂大浪淘沙,激濁揚清。
被胡錦濤同誌譽為“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優秀代表”、湖南省委原副書記鄭培民,在知榮辱、明禮義方麵,同樣也是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楷模。他“始終堅持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統一起來”;“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慎獨、慎微、慎始、慎終”;而且說到做到,言行一致。例如,他1990年5月調任國家級貧困地區湘西州委書記時,把自己任職湘潭市委書記期間的1700多元稿費上交組織,而家裏在兩年以後才購置冰箱,一張飯桌竟用了二十多年;在湘西工作兩年半時間內,他不怕艱苦、翻山越嶺走遍了全州218個鄉鎮。他擔任正局級“一把手”7年以後才被提拔為副省長;擔任副省級職務又達10年直至2002年3月11日在工作崗位上以身殉職。在趕往醫院搶救的路上,他還叮囑司機“別闖紅燈”。二十多年中,不論鄭培民職位怎麼變動,妻子楊力求的工作隻調動過一次,即從湘潭市新華書店調到省新華書店,依然是一名普通職工,多年堅持步行上班。夫妻倆情真意篤,忠貞不貳,“手拉手,戶外走,說實話,散散心,情切切,意綿綿,身體好,永相伴。”女兒海蓉結婚時,他沒有舉行婚宴,沒有收受禮金,隻有自家準備了一桌飯菜。鄭培民之所以這樣做,為的是“不給別人有一點送禮的由頭,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在他身上,人們既看不到嘩眾取寵、急功近利的官場作秀和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腐敗現象,更找不到以權謀私、驕奢淫逸的歪風邪氣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封建陋習,而是自覺遵守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高風亮節和光輝榜樣。
相反,那些官僚主義權威太多太大、人格道德力量太少太小的領導幹部,與鄭培民同誌形成了鮮明而巨大的反差。例如,被幹部和群眾稱為“王壞種”、“政治流氓”的王懷忠,通過“一拍(對上級拍馬奉承),二壓(對下級壓製打擊),三吹(吹牛浮誇、弄虛作假搞政績),四買賣(一手買官買選票、一手賣官賣工程)”,由生產隊記工員一直提升至安徽省副省長,甚至在“三講”期間也受賄4次共110萬元,居然還不知恥辱地在阜陽市大會上宣稱:“你們告狀又有什麼用?查了十八次,我升了十八次”(王懷忠因索賄受賄517萬多元、巨額財產480萬多元不能說明合法來源,於2004年2月12日被執行死刑),成了一個典型的反麵教員。又如,據2005年10月10日《黨政幹部文摘》報道:商務部調查數據顯示,近幾年來外逃官員數量約4000人,攜走資金約500億美元。這一類腐敗的領導幹部,與“八榮八恥”的差距何止十萬八千裏!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區製定的現行法規,已經達到5萬多件(其中,黨風廉政建設方麵就有1500多件),可為什麼不分榮辱美醜甚至顛倒是非黑白的問題在一些地方還大量存在呢?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領導幹部“其身不正”。他們“對上像和珅,對下像泰森,報告講話像孔繁森,吃喝玩樂像王寶森”;對於崇洋媚外、勞民傷財、以權謀私、見利忘義、投機鑽營、弄虛作假、封建迷信、驕奢淫逸等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對於“笑真不笑假,笑儉不笑奢,笑廉不笑貪,笑貧不笑娼”和“不說假話升不了官,不賣假貨發不了財,不做假賬過不了關”等“潛規則”,心照不宣;對於實話實說、實賬實做、實事實辦的人進行“逆淘汰”和打擊報複,使腐敗醜惡現象甚至產生了“臭豆腐效應”。這些難道還不足以發人深省嗎?!
列寧曾經說過:“我們的力量在於說真話!”“吹牛撒謊是道義上的滅亡,也勢必引向政治上的滅亡。”牢固樹立和認真踐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已經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實質上是關係到包括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大事。學習、宣傳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並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應用、實踐和行動。隻要從領導幹部以身作則做起,從不說假話、不做假賬、不賣假貨等道德底線的具體事情做起,真抓實幹,扶正祛邪,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知榮辱、樹新風的預期目標。
魚我所欲也
【戰國】孟子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隻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隻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喝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著給別人吃,乞丐因輕視而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