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編 清正廉潔 率先垂範(二)(2 / 3)

市委機關有個秘書處長,名叫杜宏,是陳錫聯的秘書,當時沒有辦公廳的專職主任,他是審批錢財的實權人物。大家盯住杜宏,把他作為重點,提了許多問題,比如在接收王某時是否接收有金子?購買機關電扇是否得了回扣?行政開支賬目是否清楚?而這些逐步清查見底,無大問題。最後集中在杜宏的一架黑白照相機上,這架相機經常在杜宏身上,拍過一些群眾活動場麵。在檢舉大會上大家追查相機的來處,認為這是貪汙的東西。杜宏一時也說不清楚,當時群情激憤,組織上宣布杜宏停職進一步作出檢查交代。在高潮中,杜宏檢查了在機關開支大手大腳和公私不分的問題,還不能算是“大老虎”。但相機卻是一個懸案。

過了幾個月,經過反複調查,張霖之同誌對這架照相機作了實事求是的結論。原來杜宏到地方之前,是新華社在二野的一位隨軍記者,由於工作需要,組織上配備了一架照相機,而他轉到地方後並沒有交還給組織,而是隨身備用。這也是一種職業習慣,嚴格說來是公私不分,還不是貪汙問題。組織上責令進行檢查,給予警告處分,並交出了照相機。群眾覺得合情合理,後來我見了杜宏。他說,“三反”中洗了個燙水澡,上了很好的一課,一個共產黨員不能在經濟上打馬虎眼,否則會犯大的錯誤。

杜宏同誌解脫出來以後,他回到北京新華社,再作新聞記者。1955年跟隨周總理去印度尼西亞參加萬隆會議,由於敵特破壞,飛機被炸壯烈犧牲,杜宏是我們黨的一位好同誌。

少私寡欲守清廉

譚福金

貪圖享受、私欲膨脹是腐敗滋生的一個重要根源。少私寡欲是思想道德防線的牢固基石。拒絕奢侈,堅守樸素,清心寡欲,追求高尚,才能真正提高拒腐防變的自覺性。

《老子》是我國古代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其哲學思想玄妙深邃、博大精深。老子在其中提出,人的自然本性是柔靜不爭,生命貴於名利,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是虛靜寡欲。

老子認為,為政治國最根本的是要讓百姓的心靈有所歸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隻有使百姓心地純樸,品行淳厚;減少私心,克製私欲;不用投機取巧而能無所憂慮,才能使人心向善,國泰民安。少私寡欲也是修身和廉政的基本要求。人的道德高尚是因為不斷消除私欲,道德淪喪是因為私欲惡性膨脹。“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要想領導好人民,必須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後麵,廉潔從政,執政為民。

老子的少私寡欲思想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後其身”,即先人後己、利在人後。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後,把自己的安危榮辱置之度外,而不是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人,必然會得到眾人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才能更好地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成就功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二個層次是“致虛極”,即努力做到最大限度的清心寡欲。渾濁的水平靜下來才能慢慢變得清澈,各種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欲望,攪亂了人心的平靜,滋生了種種歹念醜行。所以,人的欲望應當得到最大程度的消除和遏製,不能使它成為支配人行為的力量,直至達到“忘我”、“常無欲”的境界。第三個層次是“利萬物而不爭”,即施惠於萬物而不同萬物爭利。天地之所以長久,是因為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養育了萬物卻不占為己有,為萬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條件卻不求回報。要達到這種隻講奉獻,不求回報的境界,不僅要去私心,寡嗜欲,而且要多做惠澤人民,增進社會福祉的好事、實事。不僅要廉潔從政,而且要勤政為民,努力奉獻,無爭無求。如溢香寰宇、淩寒報春的梅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是多麼崇高的人生境界。

老子深刻揭露了貪欲的嚴重危害,勸導人們閉塞貪欲之門,熄滅貪欲之念。

享樂的誘惑會使思想修養和事業發展半途而廢。老子說:“樂與餌,過客止。”各種生活享樂的誘惑,會使人放鬆甚至放棄思想修養,令人意誌衰退,理想動搖,使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半途而廢。正如明人呂坤所言:“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

對物質財富的貪求會使人跌入深淵。老子斷言,“多藏必厚亡”,過多地聚斂財富反而會招致嚴重的喪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嬌,自遺其咎。”金銀財寶堆滿庫屋,沒有人能守得住。富貴而驕奢淫逸,就會自食惡果。“知足者富”,貪婪者必自毀。

欲壑難填是各種災禍的根源。老子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災禍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危險是貪得無厭。隻有懂得滿足的人,才會得到滿足。老子進一步指出,“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一個人放縱奢望,絞盡腦汁,忙忙碌碌,以求取過多的身外之物,就終生不得安寧。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則不會遭受困厄和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陷入危險和災難。

物欲橫流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根源。在這樣的社會裏,貪汙受賄、徇私枉法、盜竊搶劫等犯罪現象頻發,危害社會和人身安全;一旦引起公憤,就可能導致社會動蕩。那麼,怎樣才能建設一個和諧安寧的社會呢?“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隻有在健全法製的同時,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使人們沒有過分的欲望,天下自然就會安寧了。

貪欲損害生命健康。老子還從養生的角度剖析了貪欲之害,“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長壽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有些人本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為什麼?因為奉養過度,結果適得其反,反而損害了健康,加速了死亡。

如何才能做到少私寡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即不讓那些會引起淫心私欲的東西泛濫,使老百姓的思想不癡迷惑亂。為政者要肅清環境,營造崇廉戒貪的人文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防止人們的思想受到侵蝕。

能否抵製誘惑取決於能否戰勝自我。老子指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能夠透徹地認識自己是高明;能夠控製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是強者。戰勝自我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所應承擔的責任及自身的弱點,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淨化自己的靈魂,磨練堅強的意誌。金錢、權力的誘惑是巨大的,不能戰勝自我,怎麼能夠抗拒誘惑呢?

老子還直截了當地向為政者建言:“我無欲而民自樸。”隻要領導者能夠控製自己的私欲,老百姓自然會漸漸歸於淳樸。除了強調領導者率先垂範、去私寡欲的導向作用以外,老子也重視道德模範的榜樣作用,這對於形成寡欲力善的社會風氣非常重要。

人的蛻變往往是在安逸享樂中漸漸發生的。老子清醒地揭示了禍福相倚的規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告誡人們居安思危,以防蛻變。微小的東西容易消除,因此要“治於未亂”,防患未然。

克製私欲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必須始終如一、堅持不懈。老子告誡人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做人做事都要始終如一地保持謹慎態度,不可一時放縱自己的欲望和行為,這樣才能成功。去私寡欲是一個人終生的課題,有職有權之年尤須加倍努力。

貪圖享受、私欲膨脹是腐敗滋生的一個重要根源。少私寡欲是思想道德防線的牢固基石。拒絕奢侈,堅守樸素,清心寡欲,追求高尚,才能真正提高拒腐防變的自覺性。

曾國藩的“窮官”哲學

張團結

曾國藩的“窮官”哲學源於強烈的慎終意識。他在家書中寫道,“有福不可盡享,非望之福,禍必繼之”,“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

曾國藩為晚清中興名臣,後世評價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縱觀曾國藩為官,“窮”是其一大特色:十年北漂,年年借貸度日,“哭窮”始終是其家書一大主題;30多歲榮登高位後,連回湖南老家的路費都籌不起;入閣拜相、位極人臣,還是買不起房。“窮官”曾國藩,可謂晚清官場一大異類,然而其“窮官”哲學確有可供借鑒之處。

在信仰上,固窮是立誌之本。在漣濱書院就讀時,受山長劉元堂的影響,曾國藩痛下決心,把“內聖外王”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修身養性之本,並給自己定下了一條座右銘:“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隻問耕耘。”曾國藩將“君子固窮”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在家書中寫道:“淡者,崇德之基也。勤者,建業之本也。古琿無富貴之聖賢,無宴逸之豪傑。”他認為,“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懷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國藩曾為自己寫過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意思是說隻要人的信念還像春天一樣朝氣蓬勃,保持這種旺盛的生機已使我們在道義和靈魂上足夠充裕了,物質上的貧困又算得了什麼呢?他又說,“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依曾國藩看來,是否受得了窮,和一個人的品格以及人生成就都有著巨大的聯係,固窮是一個人立誌的重要內容。

在仕途上,固窮是保身之道。與曾國藩同時代的穆彰阿、肅順二權臣,貪鄙成性,一個丟官罷爵,一個被抄家滅族,但同為權臣的曾國藩得以善終。一般人以為曾國藩在晚清政壇十年九升,30多歲躍居“副部級”,且屹立三朝不倒,要學應該學他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國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麼?曾國藩自己認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個字,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國藩升授翰林院侍講、詹事府行走,升官當天他在《過隙影》中鄭重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當官以不愛錢為本,隻要堅守一個‘廉’字,就算做事偶爾有失公允,天也能諒。”曾國藩的“窮官”哲學源於強烈的慎終意識。他在家書中寫道,“有福不可盡享,非望之福,禍必繼之”,“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正是這種“窮官”哲學,使得曾國藩在仕途上雖挫折不斷,但最終能功成身退,成就一生之名。

在生活上,固窮是養德之基。曾國藩生活簡樸,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人宜減者決減之,錢宜省者決省之”,可謂官場“苦行僧”。他每餐隻吃一個蔬菜,決不多設,人稱“一品宰相”。他衣服上常有補丁,而立之年縫製了一件青緞馬褂,穿了三十年,還如新衣一樣。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襪仍由夫人及兒媳女兒製作。他的弟弟建了一棟新屋,他聽到後大不高興,寫信責問弟弟。他一生與官場世俗文法鬥爭,不收紅包,不喝花酒,偶爾收取下屬禮物必須以等值禮品回贈,出行不要求下屬迎來送往、供應食宿。曾國藩以廉著稱於世,被後世譽為道德修養的楷模,連與其有瑜亮情結的左宗棠也不禁稱讚他,“文正之清節足為後世法也”。

在治家上,固窮是傳家之寶。曾國藩在給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書中告誡他們說,“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凡家道持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他以做官發財留子孫為極可恥之事,認為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終生未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事。曾國藩注重子女教育,堪稱官員家庭教育的典範。其家書中幾乎一半都有他以勤儉入手教育子女如何生活的內容,他認為子女“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在寫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他不允許子女騎馬坐轎,穿華麗的衣服,以防助長子女驕惰之氣。正是這種“窮”教育使得曾氏一族五代人才輩出,成為中國家庭教育史上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