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厲官監察禦史、天章閣待製、開封知府、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他公正無私、為官清正、執法嚴峻。是我國古代清官的典型。人民稱他為包青天。
包拯以魏征為榜樣,為鏡子,決心做一個像魏征那樣的忠巨。據宋史《包拯傳》記載,他上言天子當明聽納,辨明堂,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刻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這些主張都是利國利民的。
包拯最出名的德行是鐵麵無私,執法如山。他的舅舅曾夥同一些鄉紳橫行鄉裏,弄得民怨載道。由於是包拯的舅舅,合肥縣令不敢管。包拯不徇私情,按律執法。當兒媳崔氏來求情,包拯對她說:“舅爺照顧你,我都知道,可他犯了法,我如不執法,告狀的百姓能心平嗎?”在上堂時,舅舅罵他不仁不義,他照樣令衙役打舅舅四十大板。因而人們稱他為鐵麵無私的包文正。他執法嚴峻,平冤獄,抑豪強,所以貴戚宦官無不憚怕,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製”。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在大眾之中威望極高。
為事公正,不徇私情,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公務員的道德要求。在我們的公務員中,尚大量存在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不是熟人該辦的事情也不辦、是熟人不該辦的事也給辦等等拘私情、不公道的事情。生活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的包拯,竟能做到鐵麵無私,辦事公正,不徇私情,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宣傳包拯這種公正無私的崇高品德,對我們的公務人員不是一種教育嗎?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明朝廣東瓊山人。回族,嘉靖舉人。曾任浙江淳安、江西興國的縣令。嘉靖四十五年(1566)上疏批評明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而入獄。嘉靖皇帝去世後,任尚寶承,掌管皇帝大印的五品大員。後改任金都禦史,巡撫南直隸。晚年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
海瑞剛直不阿,忠言直諫,廉潔清正,不貪錢財,力懲貪汙,抑豪扶貧,深受民眾愛戴,聲望極高,其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海瑞在浙江省淳安縣任知縣時,一貫拒收“常例”。常例也稱規禮,是明清各級官吏憑借權力向所屬機關和人員索取的獻金和禮物。明朝和清朝的各級官吏向上級送常例,向下級收常例,被視為合理、合法,成為一種風氣。唯獨海瑞認為收常例是非法的貪汙行為。他既不收常例,也不迭常例。當時縣令的薪俸不高,不收常例生活有困難。海瑞就在縣衙後園,開了一塊菜圃,和老仆,一起耕種。有一次,八省巡鹽都禦史鄢懋卿來浙江視察鹽務,路過淳安。海瑞聽說,別的州縣招待這位大人的酒宴要耗銀三百多兩,海瑞招待這位大官的卻是一桌素食:青菜、豆腐、茄子、青椒之類。他還親自下廚房端菜,一邊端一邊說:“這都是下官自己種的,請大人嚐個新鮮。”這位官老爺很惱火,但當麵又不好發作,走後則打擊海瑞,降級使用,對此,海瑞根本不在乎、海瑞的廉潔清風在當時的年輕官吏和平民百姓中影響很大。一傳十,十傳百,當時滿朝文武,全國上下都知道海瑞的大名。當海瑞任僉都禦使巡撫南直隸—蘇州、鬆江、常州、鎮州一帶的消息傳出以後,南直隸引起了軒然大波。過去手腳不幹淨的縣府官員紛紛提出辭職,平時坐八抬大轎在蘇州采購的太監,也趕緊換上四人抬的刁嬌,海青天的聲廊七聲奪人,使蘇州各府的官員龔申們寢食不安。
海瑞是封建時代廉潔清正的官吏的典範。他宣布的《督撫條約》首先規範自己的行為,他規定本巡撫出巡各地時,府縣官不得出城迎接,在縣府逗留期間,地方供給夥食標準為每天耗銀二錢至三錢。可以有少量雞、鴨、魚,但不能備酒。海瑞生活節儉是聞名的,以至於給母親祝壽才買了二斤肉。1587年,海瑞在南京逝世。由於他當時孤零一人,沒一個親屬,其喪事由南京僉都禦史王用汲辦理。王用汲到海瑞官舍一看,屋裏隻有一隻衣箱,除了舊衣服,隻有紋銀十兩。這筆錢連買棺材還不夠。王用汲隻好回到南京都察院發動同僚捐助,才把海瑞棺殮起來。
海瑞不但清廉,而且政績卓著,他銳意興革,浚通吳淞、白茅兩河,又力摧豪強,撫植窮弱。不但正直,而且才華出眾。因此深受人民的愛戴和崇敬。海瑞是海南島人,他的靈樞要用官船運回海南。啟靈那天,南京城為之罷市,許多百姓穿上白色的孝衣,站在江岸跟海瑞告別。應天、鎮江、常州、蘇州、鬆江沿江各府的父老,在江岸擺設祭桌,等靈船經過時,酹酒哭祭。這種祭桌沿江絡繹不絕數百裏,直至長江出口處。可見平民百姓對這位清官的無限悼念。
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關於為政以德的倫理觀、關於官德規範的論述,關於清官的業績和道德風範,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積極宣揚這些倫理文化,可以促進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廉政建設。
當然,對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的研究,要采取分析批判的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要從今天的情況和需要出發加以批判地繼承和弘揚。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廉政建設的指導思想。我認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有三個理論來源,這就是古典馬克思主義、二十世紀的現實社會主義和中國的傳統文化。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是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所陶冶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創造的。我們的領導幹部學一點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不但有利於提高幹部的思想道德素質,有益於廉政建設,而且有利於深刻領會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
中國傳統官德舉要
於法友
傳統官德把清正廉潔作為官吏的首要職業道德,數千年來,人民也無不把清正廉潔作為衡量官吏的根本標準,清廉是傳統官德的靈魂。
中國傳統官德是我國古代行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文化。對傳統官德有選擇地加以繼承和借鑒,對於貫徹以德治國方針,提高幹部的行政道德水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仍具有現實意義。
一、以民為本是為官從政的根本宗旨
傳統官德的根本宗旨是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思想在行政行為上就表現為親民愛民體恤民間疾苦的人文關懷精神。正如老子所說,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王陽明也說過,同民好惡,固為政大要。那麼,怎樣才能親民愛民呢?
1.有愛民之心。所謂王道政治,就是要真正愛民如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愛人之實心,行愛人之實政。切忌假借愛人之名,行害民之實。對人民要有赤子之心,自己吃飽了,要想到人民還有沒飯吃的;自己有衣穿,還要想到人民仍有無衣的。不怕民不尊,就怕民不親,要使人民不覺官府可怕,而覺官府可親,如果能與民相親,那就什麼事情都能辦到,為政最可怕的就是官民上下隔膜。
2.有順民之意。禹、湯、文、武都以順民情而固民本。人民想長壽,就要保護而不傷害;人民想富裕,就要保障供給不使困乏;人民想安定,就要善加扶持,使其免遭危害;人民想逸樂,就要節省民力。不無論官吏才能高低,具體行政措施如何,隻要人民稱便,就是良吏。為政不貴詳而貴順,順是為政的百世之師。
3.有惠民之實。臣子事君以忠正為基礎,以慈惠為根本。臣子不能施惠於民,就不是真正的忠君。管仲說過,禮義生於富足,盜賊起於貧窮。佐國之道,必先富人,人富則容易教化。民富才能國強,有若回答魯國國君谘詢財政問題時說,如果百姓不富足,那誰又能使國君富足呢?
二、清正廉潔是官吏職業道德的靈魂
傳統官德把清正廉潔作為官吏的首要職業道德,數千年來,人民也無不把清正廉潔作為衡量官吏的根本標準,清廉是傳統官德的靈魂。
1.清正廉潔,吏之法寶。武則天在《臣軌》裏說:“廉平之德,吏之寶也”,所以做官第一要廉潔。張養浩《牧民忠告》說:“故君子之從政也,寧公而貧,不私而富”。自古以來的清官廉吏,無不視廉潔如性命,不蕩於富貴,不蹙於貧賤,不搖於威武。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從政錄》把廉潔的官吏分成了有上、中、下三品:上者見理明而不妄取;其次尚名節而不苟取;下者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曆史上的楊震卻金、公儀休不受魚、子罕以不貪為寶等著名廉政故事,曾教育鼓舞了無數清官廉吏。
2.貪贓枉法,官吏大恥。官吏貧富自有定分,過分攫取,官有所得,民必有所虧。況切法律俱在,一旦陷於貪鄙,就終身洗刷不清。所以官吏可饑、可寒、可殺、可戮,就是不可一毫枉取。如果有一毫枉取,雖有奇才異能,終身不能補其過錯。古人說士大夫若愛一文,不值一文。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如果拿了人家的錢而不給人幹事,鬼神都會嗬責,官吏隻得變成犬馬報答人家。自古以來,從未聽說官吏有死於凍餓的,而死於財、酒、色、樂的卻代代都有。諸葛亮為相二十年,家裏無絲毫積蓄,卻英名千古。唐朝的元載做宰相,貪贓枉法,被抄家時,僅胡椒就搜出八百斛(五鬥為一斛),竟遺臭萬年。
3.貪生於奢,儉可養廉。居官不能清白者,多是由於喜歡奢侈生活,傳統官德倡導以儉養廉,認為儉有四益:犯貪汙受賄的錯誤,沒有不是因為過於奢侈的,能節儉則不貪不淫,可以養德,一益也。人的消費,隻有一定限量,節省淡泊,才有長久之理,可以養壽,二益也。醉濃飽鮮,昏人神智,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可以養神,三益也;一旦奢侈就會用不正當手段斂財,做人低聲下氣,一從儉約,則無求於人,於己無愧,可以養氣,四益也。
4.官怠宦成,務惜晚節。做官開頭固然難,然而更難的卻是終了。所以官每怠於宦成,謗多起於離任。許多官吏都是在離任或即將退休時犯了錯誤,後悔莫及。
三、謙虛誠信是為官做人的處世信條
1.驕傲敗德,從政須謙。傲為凶德,人不可有。有人自恃才能而怠慢上司,自恃清廉而傲視同僚,自恃科舉出身而傲視非科舉出身者。數者有一,就足以喪名敗德。所以做官必虛心待人,以表明能聽諫;禮賢下士,表明能容人。滿則思損抑,譽則思謙退,無驕心,無驕色,無傲詞,終日兢兢業業,不萌生怠惰之心。成績麵前不要沾沾自喜,要做到廉不言貧,勤不言苦,中(成功)不言己效,公(平)不言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