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編 總結曆史 借鑒先賢(一)(3 / 3)

2.有識能忍,有容乃大。為官製怒最為要緊,七情之中最難控製的就是憤怒。如果執法時發怒,就會濫用刑罰造成冤案;如果處理公事時發怒,就會破壞規則程序;如果對人無故發怒,就會惹人怨恨。製怒的最好的辦法是忍耐,所以為官須要涵養氣質,開闊心胸,事前多想想,就會變得容情和理智,心裏風平浪靜,不但可避禍,還可養生。有識方能忍,有容德乃大,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立人所不能立之事功。《尚書》說,“必有忍,其乃有濟”,也有人說吃得三升釅醋,方做得宰相。這些話說的都是忍耐的妙處。

3.堅守誠信,切戒詐偽。誠信是天地都要遵守的法則。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乎。”魯哀公向孔子請教用人之道,孔子回答說,弓箭要先調整規範然後再求有力,馬要先馴服然後求快,士人必先誠信然後求其有智能。如果人不誠信而有智能,就像豺狼一樣不可親近。子貢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糧食充足,兵力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子貢說,如果不得已要取舍,先去三項中的哪一項?孔子說,去兵。子貢說,如果必不得已,兩項中先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雖有仁智,必以誠信為本。故以誠信為本者,稱為謂君子,以詐偽為本者,稱為小人。君子雖死,善名不減,小人雖貴,惡名不除。

四、敬上愛下是處理上下關係的基本原則

1.恭敬忠誠,和而不同。與上司相處的藝術。首先,恭敬忠誠。上司批文和交辦的事情,必須及時辦好,大事要辦好,小事也勿忽略,否則上司會認為你不恭。上司有問要對答如流,但也不要不懂裝懂,若一問三不知,便會產生不老成的印象。上司吩咐的事情一定要弄確切,不清楚不妨再問,千萬不可似是而非,再去問別人,那就可能耽誤大事。有了錯誤不要掩飾,否則一旦被識破就一錢不值。在上司麵前要謹慎,即使上司平易近人,也要有分寸,不可一味狂放,否則會被目為輕浮。上司受到上司賞識也要避嫌,不可過分親密,要盡量在公共場合與上司商談公事,如果成天與上司在一起密談,你就會遭妒忌受中傷。即使與上司是親友,也不要到處宣示,或隨便答應請托,給上司攬事添亂,否則會被認為損其人格。切忌背後議論上司的過錯,否則巴結上司的人聽了,一定會把你的話作為進見之禮。其次,輔佐上司要和而不同。上司有了過錯,可選擇適當時機婉言開導,切忌背後議論。要正確處理恭敬與謙和的關係,對上司不必阿諛逢迎,但日常問候禮節是不可或缺的,諺語說周公不受貢,亦怪其不來。與上司相處要推功攬過,寧人負我,我無負人,善處逆境。人不僅要能處榮、處順,還要能處辱、處逆,做到以禮下人。老子說過,善用人者為之下。若能以禮下人,其誌必高,其所至也必遠。能做到恭而不近於諛,和而不至於流,則近於道矣。

2.誠信尊重,嚴己寬人。與同僚相處的藝術。同僚性格氣質不一,與赤誠練達者、才高而城府深者容易相處;與才高而固執者較難相處;與才高而傲慢者、無才而剛愎者俱不易相處。但無論何種人,都要以誠相待。君子之交淡如水,同僚之間要彼此相敬,關係自會逐步深化,切不可狂放不羈,有失檢點。對同僚的非原則性錯誤,要多包涵,律己要嚴,待人當寬。對待前任要隱惡揚善,不可專門揭短,對前任所定製度,特別是那些對百姓有益而對官府有所不便的事,不可輕易更改。到上級機關辦事,遇到同年,不要頻繁打擾或通日豪飲,以免耽誤工作,致生嫌隙,也不要聽信別人對他們的不利議論而疏交。大智若愚,自己有一技之長就如同太倉一粟,若沾沾自喜就是器量有限。有大見識的人,從不說自己的長處,隻有淺薄的人,才總在人前炫耀,招致有識者恥笑。仕途可畏,同材相忌,才能不及人者也相忌。聰明人道人是非,愚笨的人也道人是非。所以必須善用己才,學會與各種類型的同僚打交道,以減少內耗。

3.恩威並重,莊重謙和。對待下屬,要使他們有所畏懼,最好是自嚴;要防他們作弊,最好是詳檢他們所辦的文案。所謂自嚴,並不是疾言厲色,主要是不接受下屬的饋贈。所謂詳檢文案,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縱其大綱而已。因為天下行政事務,無論巨細,都要通過文牘辦理,一不經心,下吏就會趁機作弊。駕禦下屬之術,以下屬不忍欺為上,不能欺次之,不敢欺為下。能以道德服人,非聖人做不到,所以前人說,不忍欺在德,不能欺在明,不敢欺在威。為官最須穩重,下級敬仰,如果你言語不妥,就會喪失威信。對待下級,固然應當謙和,如果謙和失度,就會自取其咎。隻有既莊重又謙和,才有威信。南宋大臣張九成說,對身邊的人,非因公事不要隨便與其多說話。上級還要善於激勵下屬。如果上司能不斷給下屬予激勵,那麼士氣就旺盛。苟且偷安的下屬,厭惡剛正進取的人,如果人人得過且過,士氣就會消沉。

五、清勤練平是為官施治的工作作風

1.清靜無為,無私無欲。清心省事,為官切要。政以安靜為主,以不取為與,以不擾為安,以不害為利。有德的官吏,樂道而忘賤,故名不動於心;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於誌。職繁而身逾逸,官大而事逾少,靜而無欲,淡而能閑,以此修身,乃可謂得為官之道。不知道者,舍本逐末,精神疲於算計,智慧纏於瑣事,福至則喜,禍至則憂,禍福萌生,終身不悟。居官切勿急功近利、沽名釣譽,以犧牲百姓利益去邀寵固位。為官還須禮讓不爭。“張飽帆於大江,馳駿馬於平陸,天下之至快,反思則憂;處不爭之地,乘獨(最)後之馬,人或我嗤(笑),樂莫大焉”。算計有益,我亦算計;煩惱有益,我亦煩惱。奈算計無用,煩惱徒勞。何如隨緣隨分,以詠以陶,度有限之年,樂聖人之道。

2.勤奮稱職,持之以恒。首先,勤是廉的前提。子路問如何行政,孔子告以“先之勞之,無倦。”此真萬世為政之格言也!也有人說起早是為官第一策。蒞官之要,在廉與勤。清朝著名幕賓汪輝祖曾說,當官三:清、慎、勤,三歲孩子說得,八十老翁做不盡。汪氏曾與同事談論清、慎、勤三者的關係,同事說“清”為第一,同僚們都隨聲附和。王則說除非“勤”,其他兩條都做不到,你即是清得一塵不染,但卻晚起晝寢,約定的工作日程經常推遲,案件久審不決,文件遲遲不批,下僚就容易趁機插手作弊,這顯然就‘清’不了,還談什麼‘慎’呢?為官重在‘稱職’,稱職的根本是靠勤。勤有三益:可以免饑寒,可以遠淫僻,可以致壽考。其次,勤奮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求治太急的人,問題出在急躁。一鼓作氣的人,問題出在鋒頭太銳,強弓之末不能穿魯縞,其後難繼。循序漸進則能因時製宜,措施穩妥。恒則能心定氣閑,久行不倦。其三,替百姓辦事方為稱職。居官不要錢不貪贓還算不得好官,做官須替百姓辦事方為稱職。若隻是不要錢便覺可以問心無愧了,那麼,洲縣城隍廟裏的神像,終日斂容端坐,已經夠廉靜的了,豈不是不需設置官府了嗎?

3.公平光明,練達多智。為官持身欲清,事體欲練,處世欲平。公平就要大公無私,執法平等,保護弱者,鏟除特權。練達就要洞明世事,通權達變,莫為刁民滑吏所欺。

由於謙遇盜說官德

劉建明

古人雲:“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無德。”萬事德為先,做人要講仁隱,做官要講官德,德乃為人之本、從政之基,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

於謙,明朝名吏,被認為是一代清官。據記載:有一次,他巡視山西,路經太行山時,突然衝出一夥強人攔路,聲言要殺貪官。於謙正言厲色道:“我自任職以來,莫非辦事有不公之處嗎?莫非有貪贓枉法行為嗎?莫非有橫征暴斂之舉嗎?莫非坐視病民而不顧嗎?莫非錯判案件逼爾等為盜嗎?你們若能舉出一例,我甘受懲治。若舉不出,爾等不可為非作歹,立即改邪歸正,做良民百姓。若不聽勸告,國法難容!”眾強人見此人氣宇軒昂,言之有理,遂竊竊私語。一人問道:“你是何人?”“我乃於謙是也。”眾強人聞聽,急忙跪拜在地,道:“原來是於大清官,今晤君麵,三生有幸,我等將遵言散去。”

麵對強人攔路,要殺貪官,於謙不僅毫無懼色,無心虛之狀,反而鎮定自若,理直氣壯地質問強人,要求其舉出自己為官處事的不當之處,若能舉出一例,自己甘受懲治。作為封建社會的官吏,能有如此膽量和氣度,著實難能可貴。“公生明,廉生威”,於謙之所以能夠最終斥退強人,在於他自身光明磊落、一身正氣的官德和人品,為其增添了底氣和膽量。試想,如果他是一個貪贓枉法、橫征暴斂、喪失官德的汙吏,是斷然不會說出那番擲地有聲的話語的。

所謂官德,就是指為官者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思想和行為方麵應當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準則,是一種與其掌握權力密切相關的職業道德。自古以來,為官者大多注重道德修養,講究以德服人,並把為政修德作為身體力行的必修之課和必用之功。相傳,春秋時齊國的國相田子退休回家,把石鎰黃石獻給母親,說是自己的俸祿所得。田母說:“你為相三年,難道不吃飯嗎?何以有如此多的積蓄?可見你居官不能清廉自守,這叫我很失望。你這樣做,對國家不是忠臣,對我不是孝子。”田子聽了母親的教訓,十分慚愧,於是等黃金退還國庫,還要求齊君治他的罪。宋代的包拯,給子孫定下了不許貪贓枉法的家訓,並刻在石碑上,立於堂屋東壁,以昭後世。凡此種種,無不充分體現了一種可貴的官德意識,至今仍閃耀著官德的光輝,值得為官者學習借鑒。

古人雲:“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無德。”萬事德為先,做人要講道德,做官要講官德,德乃為人之本、從政之基,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作為領導幹部,其官德的高尚與否,將直接影響著黨的整體形象,也關乎著黨風、政風和民風的好壞。如果領導幹部能夠堅守官德,做到光明磊落,門道正派,清廉自守,勤儉節約,那麼,他們就會為人楷模,受人擁戴,社會正氣也會上升。反之,如果領導幹部失去官德,以權謀私,弄虛作假,貪圖享樂,生活奢靡。那麼,就必然會導致社會歪風邪氣盛行、逐利小人充斥、傳統美德日下,近而使為官者失去群眾的尊重和信任,為人民所不齒,乃至動搖黨的執政根基!

對黨員領導幹部而言,隻有常修為政之德;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牢固樹立強烈的操守意識,時時刻刻注意樹人品、修官德,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才能切實做到襟懷坦蕩,克己奉公,正派做人,公道做事,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德,才能腳跟正,脊梁直,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內不愧於心,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有硬氣,做官才有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