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編 總結曆史 借鑒先賢(二)(1 / 3)

借鑒先賢 勤政愛民

陳蘇厚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堅定實踐者,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真正繼承者。幾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挖掘曆史,以史為鏡,以人為鏡,對於提高今天從政者的思想品德修養,提高領導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王佐是明代有成就的學者、文學家,尤以詩文見長。在海南,與丘浚、海瑞、張嶽崧齊名,被稱為四大才子。丘浚,學識淵博,著作等身,世稱“著絕”;王佐,勤奮篤學,以詩文出名,世稱“吟絕”;海瑞,為官清廉,耿直忠心,世稱“忠絕”;張嶽崧,篤學不倦,精通書畫,世稱“書絕”。四位又合稱為“四絕”。他們的業績,一直為人民所傳頌。

王佐,字汝學,號桐鄉,海南省臨高縣透灘村人。少年喪父,由母撫育成長。自幼明敏聰穎。先後受業於當時著名學者唐舟和丘浚,深為丘浚所倚重。20歲(1447年)中舉人。同榜舉人中,以他和陳獻章(後來成為嶺南理學的一代宗師)為“英妙”,被稱為“二俊”。爾後,他往北京進國子監深造。他的學業成績,屢擢第一,曾獲“學冠兩監”之雅稱而譽滿京師。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敕豎“禮魁坊”於其故居透灘村,以示表彰。

“持身廉而不激,事上恭而不阿。”這是時人對王佐品質的讚賞。王佐宦遊20餘年,當過廣東高州、福建邵武、江西臨江三郡的同知,勤政愛民,政績顯著,被人民稱頌為“仁明司馬”,以賢能著稱。他為官清正廉明,體諒人民疾苦,為民造福而殫精竭慮,而且始終如一。他質直,不阿上,不隨時俯仰,為汙吏所惡。他低徊郡佐一職20餘年,終未得一遷。他對此視之若素,不以為意。他提出為政之道有三:“曰清、曰慎、曰勤。”他一生以此為圭臬,躬身力踐。

大凡善於謀政奉公者,皆淡於私利,拙於謀身,也自不屑於謀身。王佐勤於政務,廉潔自愛。在高州府任內,因遇動亂,薪俸常不足給。作為分掌稅糧的他,公私分明,分文不染。生活費大都靠其母供給。“不事家事,生計甚拙。”宦遊在外數十年,告老還鄉時.兩袖清風,居住的是三間茅屋,可見其廉潔之一斑。

王佐平生雅淡寡欲,唯耽好詩文書史。自幼勤奮好學,及長更是嗜書如命。正因為他學富五車,學識淵博,編著了大量的著作。計有《雞肋集》、《瓊台外紀》、《經籍目略》、《農塾原教》、《金川玉屑集》、《庚申錄》、《珠崖錄》等。其《雞肋集》尤具學術價值,堪為王佐的代表作。這是一部膾炙人口的詩文彙集。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命名,示以自謙。我們從這部詩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高風亮節的情操和懿德茂行的品德。

愛國愛民是《雞肋集》的主調。作者善於借史詠懷,悲時感事。他那蒼涼的感慨,沉鬱頓挫,獨具風格。他對曆史上忠臣義士的表彰,對貪官汙吏的痛斥,旨在激濁揚清,抒發他對腐敗現象的痛斥和為國為民的憂患情懷。他對被貶謫來海南島的耿直之大臣,如唐代李德裕,宋代蘇軾、李綱、趙鼎、胡銓、李光等,均有詩文憑吊,寄以同情,抨擊朝廷的黑暗、腐敗。他發思古之幽情,意在發泄他忡忡於心的憂患意識。他對權奸、汙吏痛恨、斥責的同時,對人民的痛苦卻寄予深切的同情。《鴨腳粟》、《天南星》等詩篇,寫的是一般文人不屑以之入詩題的應急救荒的農作物和含毒仍可充饑的野生植物。他質問朝廷:不知是否嚐過這種植物的滋味?而這些東西卻是瓊島人民借以充饑度荒的啊!

王佐的愛國情懷,還表現在對祖國的河山、對家鄉的一草一木的無比熱愛。從高州的江河田野、江南的山水名勝,到海南島的山川勝跡,乃至他故鄉透灘村的一草一木,他都懷抱深厚的感情,留下了壯麗的詩篇。海南家鄉的特產,如椰子、檳榔、荔枝、龍眼、菠蘿蜜等,都是入詩的題材,盡情描繪和讚頌。在這些瑰麗的詩篇中,傾注了赤子的一片深情和對祖國河山、桑梓風土的拳拳依戀。難怪郭沫若、茅盾、田漢等讀了他的詩文後,都不約而同地作出“愛國詩人”的評價。撫今思昔,這位兩袖清風愛國愛民的五品官吏,儼然活現在我們眼前。

王佐詩文所取得的成就,早為其尊師丘浚所驚異和讚揚。爾後更為同輩的方家和後來學者所欽慕和歎服,都認為其“詩詞和平溫厚、文氣光明正大,當比擬唐宋諸大家”。這一看法,數百年來已成為定評確論。近人日本學者小葉田淳在《海南島史》一書中,也認為“以詩文論,在海南人士中首先推王佐”。這些古今中外的評論是公允的。

誠然,《雞肋集》不隻含愛國內容,還有追求美好理想,寄托懷才不遇等方麵。精華之外,尚有糟粕。由於時代的局限,就整體而言,也存在一些宣揚封建禮教的作品。詩人到了晚年,感到報國無門,從儒家思想忽萌老莊的無為消極思想。然而,瑕不掩瑜。我們應取其精華而棄其糟粕,切莫苛求於古代先賢。

王佐學位不崇,隻是舉人;職位不高,僅為郡佐。而明代海南籍中進士者達62人,中舉的人就更多了。在朝廷任高官者也為數不少。但人們沒有按學位、官階的崇卑論人,而是以其功德,以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為準繩。王佐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愛國愛民的思想和行為,借其詩文以傳。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人民也沒有忘記他。他“所居民愛,所去民思”,宦遊之地的人民為其立祠,崇祀不絕;海南人民也早在他逝世後半個世紀的隆慶年間(1567-1572年),在海口市義興街(舊稱穀街後)專建西天廟,以奉祭他。多少年來,他和丘浚、海瑞、張嶽崧一起為海南人民所傳頌。人民對他的尊崇、景仰,他是受之而無愧的。

王佐的著作,傳世的隻有《雞肋集》了。此書行世久遠,舊版散亡幾盡。為拯遺佚於已墜,王佐研究會委托王中柱先生將此書加以整理、校訂、標點和注釋。王中柱先生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在近兩年時間內,完成了繁重的校注。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此書的出版,不僅有益於世道人心,而且可以弘揚祖國的文化遺產。這對愛國主義傳統教育,也是有所裨益的。當它即由中山大學出版社付印之際,王佐研究會的同仁問序於我,愧對王佐詩文缺乏研究,何敢言序?!無奈誠意可感,屢卻不得,隻好勉為其難,書此以就教於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堅定實踐者,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真正繼承者。幾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挖掘曆史,以史為鏡,以人為鏡,對於提高今天從政者的思想品德修養,提高領導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曆史時期,希望各級領導要牢記黨的宗旨,借鑒先賢,熱愛民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愛祖國,愛海南,愛民眾,愛家鄉的一草一木,勤政為民,努力當好人民的公仆。

說說古代的清官

王春瑜

清官的精神風貌,還不止於清廉自守。他們不惜丟掉烏紗帽,毀了所謂錦繡前程,甚至不惜犧牲身家性命,與貪官汙吏、豪強權貴抗爭;更有甚者,則敢於犯顏直諫,抨擊皇帝的誤國政策、荒唐行為,這又多麼需要無私無畏的勇氣啊!

翻翻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並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幾十位。明末清初優秀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類”中,扳著指頭數了很久,也不過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為貴,況人乎!這些清官的相關事跡,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齊彭城王高攸自滄州召還,老百姓紛紛拿著食物歡送他,說:“您在滄州,隻飲這裏的水,從未嚐過百姓的飯菜,今天我們謹獻上粗茶淡飯。”高攸很感動,但也僅吃一口,不願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趙軌在齊州做官,後入京,父老送別,說:“公清如水,請飲一杯水,以代替我們獻錢。”趙軌愉快地一飲而盡。上世紀80年代,有一出京劇《徐九經升官記》,後拍成電影,轟動一時。徐九經是確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當縣令,任滿後調走,百姓戀戀不舍,說:“公幸訓我!”徐九經答道:“唯儉與勤及忍這三個大字。”他曾經在大堂上畫了一棵菜,上題“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徐九經走後,百姓將他畫的菜刻在石上,並寫下“儉、勤、忍”三字,稱為“徐公三字經”。這三個字,在中國政治史上實在是可圈可點的。不能甘於清貧淡泊,就當不了清官。

戰國時魏國的鄴令西門豹,“清克潔懿,秋毫之端無私利”(《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真是難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婦”惡俗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批鱗直奪比幹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裏,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草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如傾。”(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編》)這是明代蘇州人朱良寫的歌頌海瑞的詩,與一般頌詩,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因為:萬曆十五年(1587)十月,74歲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於官舍後,他的同鄉蘇民懷檢點其遺物,隻有竹籠一隻,內有俸金八兩,舊衣數件而已。時人王世貞以九字評之:“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明·周暉:《金陵瑣事》卷一)朱良親睹海瑞如此簡樸的行囊,以及士大夫湊錢為海瑞買棺的情景,感慨萬分,惟恐後世人不相信有這等事,特地寫下這首吊海瑞詩,以期與山河作證,讓海瑞的兩袖清風長留人間。事實上,海瑞生前儉樸到一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張破席上,蓋著夫人的舊裙,以至有道學家攻擊他作“偽”,這無疑是對海瑞的汙蔑,這種人是無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難過家庭關。清官張瑋曾經慨而言之:“為清官甚難!必妻子奴仆皆肯為清官,而後清官可為,不然則敗其守矣。”(清·餘懷:《東山談苑》卷三)難得的是,張瑋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張瑋病死於京師後,其棺運抵毗陵(今常州),因無錢下葬,隻能停於荒寺。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其妻患病,無錢抓藥,後竟饑寒而死,令人無限感慨!顯然,清官賴以生存的小環境至為重要,亦即妻兒、部下是否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銀,並與他人比較,說某某僅為七品小官,現已置下綢緞鋪、木材行;部下動輒說有權不用,過時作廢,過了這村,便無此店,趕緊能撈則撈,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網雖大,畢竟多漏。試想,在這樣的小環境下,為官欲冰清玉潔,又談何容易!張瑋說的“為清官甚難”,實在是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