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十一個月的國軍夥夫(1 / 3)

軍史上有一頁最隱秘的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著名烈士邱少雲,曾經是川軍壯丁。

我在銅粱縣的所有可觸及到的文字中,找不到他在當年川軍中的任何壯丁經曆。這部分曆史已經快被人淡忘了,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忘記。

“壯丁”的另外一種含義,表明了他曾是另一個陣營裏的人。這個陣營曾與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交手,互為敵人。邱少雲也曾是我們的敵人。他最大的不同,是作為“壯丁”被解放軍解放過來後,成了我們的戰友。

據不確切的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一九五○年以前的有生力量中,共補入“解放戰士”約為三十多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模烈士名錄中,有四萬多人是這些解放戰士。

即使在今天,我們也時常可以看到,在表現解放戰爭波瀾壯闊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過後的最著名的畫麵便是,我軍的指揮員對那些“俘虜們”說:“願意留下來的,歡迎。願意回家的,發給路費。”

邱少雲成了留下來的人。

這種獨特的現象,在我們的解放戰爭中,具有某種深長的意味。在為不同的政治意識而進行的戰爭中,教們的勝利不僅僅是要把對方消滅,而是爭取過來。

我曾在《解放大西北》這部電影中,看到過這樣的一個畫麵。西北野戰軍總司令彭德懷麵對一個在攻城戰役中犧牲的“解放戰士”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彭總說:好好葬了他,至少他是犧牲在我們攻城的隊伍中,而不是向我們開槍時戰死的。

前不久,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紀錄片《較量》中,就曾披露,誌願軍某師曾是北平解放後傅作義部隊的某師直接改編過來的。他們在朝鮮成了一支鐵軍。

在我軍的序列中,至今仍有數位將軍,曾是解放戰士。

四川,這塊隱在叢山另一頭的西南富地,在中國的曆史上,曾是軍閥輪番混戰的棋盤。這塊棋盤上不斷易幟的各路諸侯,把這片天府之地攪得如同一鍋爛粥。勝利的人得到的是旗幟和地盤,而失敗的人失去的不過是自己不該擁有的東西。失敗也罷,勝利也罷,遭殃的不過是草木百姓。

一九三三年,川中最大的軍閥,胖子劉湘用自己的精銳二十四軍,幹掉四川另一大軍閥,自己的叔父劉文輝後,這個以奸謀當長,聚斂有方的“雙槍將軍”便成了四川的王。多年的征戰使他的部隊大量減員,同國民黨軍隊所有的填補兵員的方式一樣,他們發明了一種極好的征兵辦法——抽壯丁。

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國民黨軍隊都在自己的防區內設置了一個征兵機構——壯丁營。剛開始還有人應募,但連年征戰,青壯年逐漸減少,一般的老百姓討厭了這種無聊的打打殺殺和充當炮灰的生活,國民軍隊的征兵補員成了一個難題。沒人當兵,就去抓丁。

抓壯丁成了當時社會令平民百姓感到害怕和恐懼的一種方式,甚至災難。

據有關資料證實:當軍隊在開拔以前,必命令駐地的縣長或者地保報丁(即報自己所在地的青壯年名單)。之後,派團丁到四鄉,無論是年老者,還是兒童,隻要是男子就不能幸免。被征後則用一條麻繩,把他們一個連接一個的套成長串,走起路來,要亦步亦趨,不能快,也不能慢。這比對待一般犯人還要凶惡。當到達縣政府或鄉鎮公所時,便把他們關在一間屋子裏。席地而坐,派兵守門,不準出入,不準交頭接耳。到達壯丁營後,即進行各種快速訓練,不訓練時,就把他們當成挑夫。未挑運東西的時候,一概吃稀飯。無論多麼冷的天氣,都睡在地下的一堆亂草堆中,到了夜間,有些看守壯丁的人,害怕他們逃走,則要壯丁們繳存褲子,第二天早晨再行發還。壯丁們動輒挨打,若逃跑,一經發現,押運士兵立即提槍追擊,如追不上就開槍射擊,格殺勿論。因此,每到派丁期間,隻見婦孺,不見男丁,因為他們多數為了逃避拉去當丁,早已逃進了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