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進行到一九五二年秋季,戰事仍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敵我雙方的作戰活動仍屬於前沿偵察、警戒戰鬥和小規模的陣地攻防戰鬥。停戰談判則因美軍頑固地堅持扣留我方被俘人員,自五月起便一直陷入僵局。
一九五二年七月,美國第三十四屆總統競選活動開始,聯合國第七次大會即將召開,敵人在朝鮮戰場上的軍事活動亦隨之活躍起來。
七月十三日,美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到朝鮮前線視察。十八日,美海軍作戰部長威廉·費克特勒、遠東海軍司令羅伯特·布裏斯柯、太平洋艦隊參謀長海爾、第七艦隊司令傑塞普·柯拉克等人在朝鮮東海麵美軍主力艦依“阿華”號上舉行會談。八月中旬,美侵朝軍司令馬克·克拉克偕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裏特及美第一、第九、第十軍軍長等人,巡視中部戰線綏化地區美第七師防區。不久,範佛裏特與李承晚又接連視察中部戰線第七師、第九師、第二師防務,並在美第七師司令部召開了高級軍官會議。隨後,範佛裏特等人又視察了西線汶山地區美陸戰第一師防務。與此同時,中部戰線美軍調動、運輸頻繁,並積極進行各種演習。八月十五日,美空降第一八七團由巨濟島前調,加強了美第七師防務。在東部前線,位於西海麵的美第九十特種混合艦隊同位於西線汶山的美陸戰第一師和在日本休整的美騎兵第一師正在建立通訊聯絡。之後,該艦隊又與美陸戰第一師進行了兩棲登陸演習。美航空母艦“獨角獸”號、“西西裏”號和主力艦“依阿華”號相繼開往西海岸。偽軍特務則奉命加緊收集延安、白川地區的情報,並稱具有“左右時局之重要性”。另據俘虜供稱美軍所以拖延停戰談判,目的在於奪取延安半島上的開豐郡。在東海岸,敵海軍部隊亦小有動作。
美軍的頻繁活動,引起了中國人民誌願軍聯合司令部的關注。表明美軍為了配合國內大選和停戰談判,有再度發動秋季重點攻勢的可能。
根據這一判斷,聯合司令部於八月二十八日令第十九兵團和朝鮮人民軍第二十一旅,立即調整部署,準備堅決抗擊敵人登陸和保衛開城。令正麵各軍加強偵察,嚴陣以待,如敵進攻,必須予以堅決回擊。同時,令東西海岸進行必要的戰鬥準備。隨之,我一線各軍立即投入了防敵進攻的準備工作。
九月上旬,我軍禦防敵局部進攻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此時,美騎兵第一師仍在日本,美陸戰第一師仍在原防未動。正麵戰線除中部敵軍活動仍較頻繁外,其他方向轉向沉寂。據此,我估計敵人在雨季後向我翼側進行登陸的可能性不大,但向我正麵發動局部進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為粉碎敵人可能的局部進攻計劃和鍛煉部隊,取得經驗,中朝聯合司令部決定。在第一線第三十九、第十二、第六十八軍於十月底交防(已確定該三個軍分別由第四十七、六十七、第六十軍接替)之前,以該三個軍為重點各選擇三至五個有利目標(其他各軍各選擇一至兩個目標),對敵進行戰術性的反擊作戰。九月十四日聯司下達了戰術反擊的作戰命令。命令規定,進行戰術反擊的時間為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之間,對每一目標的具體反擊時間則由各軍自行確定。
九月十八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開始在全線發起戰術反擊作戰。先行發起反擊的共有誌願軍六個軍,朝鮮人民軍兩個軍團。這次反擊到十月五日結束,對美軍和李承晚部隊的十八個目標的敵軍反擊十九次,各軍都按照預定作戰計劃,攻克了敵軍陣地(鞏固占領者六處),殲滅了防守之敵,共計斃傷俘敵八千三百餘人(其中美軍二千餘人)。我傷亡二千餘人。
誌願軍各部的反擊,雖然規模不大但聲勢較大(全線實施,炮火猛烈),強烈震動了美軍各部,以為誌願軍要發動全麵攻勢。
九月二十四日,侵朝軍總司令克拉克特意飛抵前線,與範佛裏特及各軍長開會研討對策,並將預備隊美第四十五師前調,接替了偽第八師防務,.將預備隊偽第一師前調,接替了美第三師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