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問舅舅聽表妹說,你資助著一個後山裏的親戚娃,準備供他上大學。”
舅舅點頭說:“幫個小忙而已。”
舅舅說:“讀書人學到一定時候都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把自己的學識用於社會生活,為老百姓服務。大到為民請命,替老百姓排憂解難,小到起個名、寫個字,誰家冇事,有求必應。而有些學到精深處的人,最後都去研究中華文化的起源、內涵,追求中華文明的真謫,自覺不自覺地就轉移到研究伏羲文化,包括周易、洛書、河圖、道德經、黃帝內經。他們對自己要求甚嚴,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樂善好施,於平淡、清靜、無為之中修身養性,守住祖先留下的這個家園,這一方水土,這一片心靈的聖地。”
“伏羲畫八卦,算是中國最古老的知識分子,他根據所掌握的天文地理知識,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和自然規律,用最簡單的符號文字,給人們的勞動狩獵、住行作業提供了一個參考藍圖。後來人類社會演變,周文王把八卦拓展到六十四卦,成為當時人類生存、生活的指南。”
二人無言,欣賞著山上的風光,半晌,舅舅感慨萬分:“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大潮繁榮著經濟、發展著市場的同時對人性的衝擊,對靈魂的腐蝕也值得我們警惕,以免有人為金錢而道德淪喪、人性泯滅。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一些貪官汙吏和奸商是老百姓慣出來的,縱容出來的。好多中國人在倭寇入侵時能挺起胸膛,敢拚個你死我活,在閑難麵前從不低頭,從不服輸,在幹工作幹事業時不屈不撓,不達目的罷休,但在富裕的日子裏卻在貪官麵前奴顏,在汙吏麵前卑膝,為奸商搖旗呐喊,給惡人讓步,給惡讓開綠燈,在賭桌上墮落,在石榴裙下身敗名裂!為什麼?這到底是為什麼!”
舅舅說:“中國人思富裕,盼富裕,祖祖輩輩用辛勤的勞作創造富裕如今,在國家富裕的時候,你卻成了精神上的貧民,成了一個心靈空虛的乞者,這就是你的不幸。”
舅舅一臉愁雲:“最大的不幸是這種貧富輪回,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像趕不走的陰影,一直困擾著、延續著,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無法跳出這個窠臼、這個怪圈。”
舅舅檢起一塊石頭,用了出去,說:“富裕絕不是驕奢淫逸,富裕的日子也絕不是揮霍和糜爛。”
舅舅摘下茶色眼鏡,繼續說:“當然,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是一個乞者,都在向大自然伸手要,要吃要穿,要這要那,隻不過有人要得多,有人要得少,有人貪婪,有人淡泊。細算一下,一個人一輩子能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我們民族的偉大就在於早就知道這一點,曆代以來用道德品質約束和規範著人們貪心不足的欲望。廣廈千間,下榻七尺;良田萬頃,一日三餐;但留方寸地,給予後人耕。這樣對自然索取有度,人類的曆史就延續的長些。試想,假如我們的祖先都隻顧自己奢侈揮霍,哪會有今天的我們?”.舅舅換了口氣,說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有所付出,有所得到,有勞動,有收獲,而不是一部分人無私奉獻,另一部分人無限索取。將剩餘的時間和精力用來發明和創造,多為子孫後代著想,腳踏實地向未來,真正做到生活在文明的軌跡上。”
舅舅用低沉的聲音說:“不要讓你的父親再有失望甚至絕望的眼神了。”
舅舅說完,頭也不回,邁開大步下山去了。
望著舅舅的背影,乞者心中百感交集,舅舅和父親一樣,也有一股倔強勁,那肩膀雖說沒有父親的結實,卻也像是能夠擔起千斤,正所謂雙肩擔道義。舅舅的不回頭好像在表明一種態度,一種信心,相信外甥能夠大徹大悟,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