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1 / 2)

要論摘編

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鬥,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

——鄧小平《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

我們的高級幹部,首先是省委書記、省長和部長,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一定要講政治。我這裏所說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紀律、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在政治問題上,一定要頭腦清醒。

——江澤民《領導者一定要講政治》

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麵對國際國內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我們要緊緊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力應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麵,必須不斷培養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善於治國理政的幹部隊伍。

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

毛澤東同誌一生喜愛讀曆史,並且善於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他在讀《史記-高祖本紀》的時候,寫了這樣一條批語:“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我們知道,項羽是一位非常驍勇善戰的將領,在推翻秦朝的戰爭中,實際上是項羽消滅了秦軍的主力。然而,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項羽雖然在軍事上不斷取勝,但是卻在垓下一戰失利,年僅32歲便淚灑烏江,自刎而死。算起來,項羽在秦漢之際的政治舞台上隻活躍了8個年頭。而劉邦卻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奪得天下,開創了漢朝400年的基業。

毛澤東指出了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他不是政治家,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遠見卓識。在兵敗之際,他缺乏鬥爭到底的韌勁和決心,而是一死了之,很看重麵子,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劉邦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政治家。1957年6月,毛澤東在同吳冷西等人的談話中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可見,項羽作為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侏儒,他最終敗在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劉邦之手,不是偶然的。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項羽是一位優秀的“業務幹部”,最擅長的工作是帶兵打仗,然而曆史卻把他放在了一個他根本無法勝任的位置上——政治領袖,而他的對手則是業務能力——帶兵打仗——不算很好,但是卻具有良好政治家素質的劉邦。在戰爭中,韓信為劉邦帶兵打仗,蕭何替劉邦管理後勤,張良幫劉邦製定決策,劉邦作為大家的“領導者”,把大家團結在自己周圍,發揮出每一個人的特長,就開創了漢朝四百年的天下。

政治素質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對領導者的要求不盡相同,但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則是每一個時代的共性。政治素質是在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素質中最根本的素質。在革命戰爭年代,政治素質要求每一個黨員幹部要忠誠於黨的事業,甚至準備為黨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和平建設時期,隨著環境的改變,黨成為執政黨,肩負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任,同樣要求各級領導者在政治上清醒、堅定,不負人民的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