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學會自己糾正自己(1 / 2)

由於受知識結構、實踐經驗、價值偏好等種種因素的製約,人們在工作中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領導者也不能例外。一旦犯了錯誤一經認識則及時糾正,要把錯誤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知錯必改,有錯必糾,勇於自我糾正,是把黨和國家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重要保證,也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政治品質。

案例

善於改過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18歲的時候便起兵反隋,前半生幾乎是在刀光劍影中度過的,養成了他火暴的脾氣。他當皇帝後,逐漸認識到治理國家和帶兵打仗不一樣,在魏征等人的幫助下,慢慢糾正自己的缺點,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唐朝初年,有一次宰相封德彝因為有些地方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在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當時規定為十六歲為中男)當中,挑選一些體格健壯的人參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按照當時的製度,這個詔令由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是,當詔令送達到門下省時,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在這中間,經過了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後,封德彝隻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彙報。

唐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質問:“這件事是我已經同意的,究竟與你有何幹係,你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什麼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讓中男參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從哪裏去取得?況且,一個國家的軍隊不在人數眾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正地指出,如果長此以往,怎能取信於人!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麼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唐太宗立即下令,停止這個詔令,並賞賜給魏征金甕一口。

自我糾正,首先要正確認識自我。知人者清,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自我認識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優缺點、氣質、性格的了解。隻有看清自己的優缺點,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進而在此基礎上發揚利用自己的優點,避開和彌補自身的缺點,揚長避短,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作為領導者做到自我認識,就要認真對照黨章、黨紀、黨規的要求,對照黨內不斷湧現的黨性修養楷模的先進事跡,認真查找自身的問題,尤其是把群眾反映強烈的影響科學發展的黨性、黨風、黨紀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找準確、查清楚、弄明白。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才能在工作當中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從而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端正自己的工作作風。

自我糾正,其次要進行自我監督,這是領導者修身的一個重要方法。古人把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決條件,有“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的至理名言。而強調修身的主要方法是“慎獨”、“內省”,即自我監督、自我約束。領導者處於特殊位置,身居要職,手握職權,肩負重要使命,其言行正確與否、權力運用得當與否,往往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由於領導者地位高、權力大,因而受到的製約比普通幹部少得多,如果自我監督意識差,往往就會濫用權力、以權謀私。領導者又是群眾的帶頭人,對下級和普通黨員起著表率作用,負有監督責任,“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因此,領導者要執好政、用好權、領好班、幹好事,必須自覺地進行自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