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況(1 / 2)

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努力把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落到實處。這就要求領導者想問題、作決策必須吃透下情、了解民意。

洞悉民情、為民辦事,就需要通過深入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民之所需、所盼,有針對性地為群眾排憂解難。調查研究,是領導者的基本功,它貫穿於工作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曆來倡導的工作方法和作風。鄧小平指出,工作能不能落實,關鍵在於共產黨員是不是以身作則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調查研究工作做得好,製定的工作計劃符合實際,工作就順手,任務就完成好。相反,工作難度大,任務完成效果差。

調查研究是實施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和途徑。作決策是領導者的一項基本職能。領導活動的過程,就是作出決策、實施決策的過程。領導水平的高低直接表現為決策水平的高低。任何一項決策,大到關係全局的戰略決策,小到某一問題的具體決策,都離不開調查研究。從決策程序上看調查研究是決策的第一步。通過調查研究,全麵了解某一事物曆史的和現實的情況,外部的與自身的情況,並進行綜合分析,科學預測,提出決策意見及建議,這是決策不可缺少的基礎工作。在決策實施過程中,調查研究也不能終止,應當跟蹤調查,對決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反饋,提出補充、修改、完善的意見。

同時,調查研究也是實現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基礎性環節,隻有深入調研,使基本情況清楚明了、決策依據真實可靠、分析思考全麵深入,真正做到彙聚民智、集思廣益,才能使作出的決策更符合實際,更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

是否善於調研,是衡量一個領導者工作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標誌。個別領導者搞調研,不過是下去一趟、聽聽彙報、看看簡報、寫篇報告,結果是掌握情況不真、製定措施不實、實際效果不好。調研作風不正、能力不強、水平不高,越來越成為一些幹部的“軟肋”。

毛澤東同誌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說,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不了解情況不發言,沒有調研不拍板。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必須以深入細致的調研為起點。隻有樹立良好的作風,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不浮在表麵迎來送往,不“蜻蜓點水”做樣子,不高高在上指手畫腳,才能摸清實情、摸出隱情,為進一步解決問題和科學決策打下基礎。否則,雙腳就會“踩空”,頭腦就會“發空”,問題就容易“抓空”。調研貴實。調研的過程是虛心向群眾學習、請教的過程。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摸實情、講實話、務實事、求實效,做到“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

愛因斯坦說:“隻有你的眼睛能看見東西,那是不會發現什麼的,還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開展調研必須勤於思考、善於思考,要透過現象認清本質,通過偶然發現必然,努力從普通的現象中分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提煉升華,推廣運用,從當前的工作中預見到未來的隱憂,未雨綢繆,爭取主動,既了解事,又明白理;既在工作上見成效,又在思想上有收獲。通過深入思考,去粗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