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況(2 / 2)

案例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最早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口號,他認為,要實事求是,獲得真理,堅持真理,從實際出發,首先必須調查研究。因此,他一向要求各級領導者搞調查研究。《人民日報》原總編輯吳冷西曾經得到過毛澤東的指導,他這樣回憶:“1958年10月26日上午,毛主席的秘書通知我,說毛主席要找我和田家英談話。在談話中,毛主席直截了當地提出,他想派我和田家英到地方上去作一次短期的調查研究。地點他已經選好了,就是河南新鄉地區的一個縣(修武縣)和一個公社(新鄉地區的七裏營公社)。他要我們各自帶幾個助手,分別先後去修武縣和七裏營公社,了解公社化後的情況,時間一個星期。”

吳冷西還回憶到:“毛主席說,中國今年出了兩件大事,一是大躍進,一是公社化。大躍進是他發動的,公社化是他提倡的。這兩件大事到8月間北戴河會議時達到高潮。毛主席說,大躍進和公社化,搞得好可以互相促進,使中國的落後麵貌大為改觀;搞得不好,也可能變成災難。你們這次下去,主要是了解公社化後的情況。北戴河會議時我說過公社的優點是一大二公。現在看來,人們的頭腦發熱,似乎越大越好,越公越好。你們要去的修武縣,全縣已成了一個公社。”毛澤東還告訴吳冷西,下去調查中麵對眼花繚亂的實際情況要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特別當記者的,不能道聽途說,人雲亦雲,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心中有數,頭腦清醒,做冷靜的促進派。報紙宣傳影響大,人家頭腦發熱,搞報紙宣傳的也頭腦發熱,那就壞事了。毛澤東還向他們交代:下去調查時不要各級領導作陪,要找生產隊長就隻找生產隊長,不要公社書記、大隊長參加;要找群眾談話就不要找幹部參加;要找縣委書記也隻請他本人來談,因為人多了談話就有顧慮(同級幹部如此,上級幹部更如此)。找群眾談話要有各個階層的人物,尤其要注意中農的態度。還可以找下放幹部談話,他們可能顧慮較少。總之要了解各種人的真實想法。助手中可以選一兩位女同誌,那樣同農村婦女談話比較方便。他吩咐他倆下去不要張揚,吳冷西帶的一組用新華社記者的名義,田家英那一組則用中央辦公廳工作人員名義。

吳冷西、田家英按毛澤東的要求做了,收獲很大,而且向毛澤東提供了很多真實情況,給毛澤東充實和調整思路提供了幫助。

不懂得或不善於搞調查研究,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因此,領導者一定要把調查研究作為一門科學對待,要以高度的事業心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強化調研認識,不斷提高調研水平。隻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正確認識改革開放麵臨的新任務,全麵貫徹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才能真正解放思想、統攬全局、駕馭局勢;才能提高領導能力和決策水平,實現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