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能力,是一種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主客觀條件,隨時調整領導行為的難能可貴的能力。是複雜的現代領導活動對一個人的素質提出的一條起碼的要求,也是確保領導活動獲得圓滿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
具有應變能力的領導人才,不例行公事,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能夠從表麵“平靜”中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從中探索新路子,總結新經驗,對改革中遇到新事物、新工作,能夠傾聽各方麵的意圖,認真分析,勇於開拓,大膽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對已取得的成績,不滿足、不陶醉,能夠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不得意忘形,能透過成績找差距、挖隱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才,其非凡的應變能力,往往表現在對一些複雜的“突發事件”和“非規範問題”的果斷處理上。
案例
隨機應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一個男人走進一家超市,要求購買半個萵苣,收銀員小夥子告訴他,商場隻出售整個萵苣。但是那個男人堅持隻買半個萵苣。兩人爭執不下,最後那個小夥子表示必須請示經理。
小夥子走進經理室說:“經理,外麵有個傻瓜堅持要買半個萵苣。”說話時他回過頭,發現那個男顧客正站在他身後,於是他接著說:“幸好,這位紳士說要買另一半。”
經理同意了這樣的交易,那個顧客得到了自己的半個萵苣。
等那個顧客走後,經理喊來了小夥子:“一開始,你已經陷入了大麻煩,不過我承認,你給自己解困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你真是個善於隨機應變的人。你是哪裏人啊,小夥子?”
“我來自得克薩斯,先生。”小夥子回答道。
“噢,是嘛!你幹嘛要離開得克薩斯呢?”經理不解地問。
小夥子不假思索地說:“經理,因為在那裏除了球員就是蕩婦,我不喜歡那裏。”
“嗨,”經理看著那個口無遮攔的小夥子,狡黠地說,“我太太就是得克薩斯人呀!”
“真的嗎?”小夥子想也沒想,隨口問道,“敢問她是哪支球隊的球員啊?”
小夥子機智的頭腦和高超的應變能力讓人歎服。
我國古代有幾首“應變詩”十分精彩,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堪稱“傳世之作”,給後世留下了長久的佳話。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來到常州天宇寺遊覽。他乘著酒興來到禪房,故意賜給方丈和部分和尚很多雞蛋,要他們七步之內做詩並將雞蛋吃下去。乾隆以此來試探他們是遵守“不準吃葷”的佛規,還是聽從皇上“開葷吃蛋”的聖旨。皇上這道難題使得全寺800多僧侶萬分緊張地盯著70多歲的方丈。隻見老方丈微微一笑,手托煮熟的雞蛋吟詩一首:皇上賜我一隻桃,既無核來又無毛。老僧帶你西天去,免在陽間受一刀。吟完便把雞蛋一口吞下去,乾隆哈哈大笑。從此,天宇寺的和尚也就可以開葷吃雞蛋了。
明代翰林學士解縉,文思敏捷,才華出眾,但為人驕傲。明成祖深愛其才而厭其傲。一天,明成祖到禦花園觀賞花景,見滿園鮮紅的雞冠花中,獨有一株是白色的,覺得很稀奇,因此,就把它摘下藏在衣袖裏,想以此白色雞冠花治一治解縉的傲氣。明成祖走到翰林院,召集翰林學士們作雞冠花詩。解縉不加思考地就提筆寫了第一句:“雞冠本是胭脂染。”明成祖看了問道:“雞冠花盡是紅的嗎?”解縉脫口應道:“是!”明成祖笑了笑,隨即把衣袖中的白色雞冠花擺出來,心想看你解縉怎樣寫下文,不料解縉卻不慌不忙地又寫出了第二句:“今日為何淺淡妝?”明成祖見未治住他,就緊接著問:“你說為何?”解縉毫不遲疑地寫出了最後兩句:“隻為五更貪報曉,至今卻戴滿頭霜。”明成祖禁不住連聲感歎:“妙!妙!妙!”
天宇寺的老方丈和解縉運用機巧的應變,避免了“聖怒”,化解了危機。
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中,我們所麵臨新情況、新問題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在工作生活的過程中,要求我們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審時度勢地及時做出機智果斷的應變。
應變能力是現代人應當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更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必備的能力之一。從複雜的計劃的修訂,到生死攸關的政治鬥爭的處置;從微妙的外事活動的安排,到舉足輕重的經濟談判,都需要有機智的應變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能使我們在紛繁複雜的領導活動中,巧妙化解矛盾,輕鬆擺脫危機。
延伸閱讀
謙虛自學、嚴於自律的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