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到過很多關於小偷的故事,他們在偷了東西之後,通常都不會有好下場。可是你知道嗎?在恐龍世界中,也有一個出名的“梁上君子”,它就是竊蛋龍。它在一次偷吃中被發現,從此,它的“臭名”便一傳再傳。它偷竊的形象被寫入教材、繪成畫冊,甚至拍成電影。盡管在以後的時間,科學家對它偷竊的行為產生過質疑,但“偷蛋賊”的惡名卻好像一個詛咒,一直追隨著它。
當場“抓獲”
“距今8000多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窩恐龍蛋,它神情緊張,似乎很害怕被其他恐龍看見……”這就是192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朋根據自己發現的化石,向大家描述當年竊蛋龍偷蛋的情景。竊蛋龍化石是在蒙古大戈壁上被發現的,當時它正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這“人贓俱獲”的發現所震驚了,奧斯朋更是理所應當地給這隻恐龍起了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竊蛋龍。
飲食的秘密
竊蛋龍吃什麼?這成了科學家最感興趣的課題。研究發現,竊蛋龍平時吃植物果實,可是在幹燥的蒙古大陸上,果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竊蛋龍也會尋找其他的食物來源。那鮮美的恐龍蛋會是它的食物嗎?這點不得而知,但一些軟體動物倒是很有可能成為它的美食。一般的軟體動物外麵有一層硬硬的殼,竊蛋龍的嘴巴可以很輕易地把這層殼撬開。看來,人們懷疑它吃恐龍蛋也是有依據的。
會孵蛋的龍
人們在對竊蛋龍進行反複研究之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它完全有孵蛋的能力。雌性竊蛋龍會用前肢將泥土堆成一個圓錐形的巢穴,然後再把蛋產在這個巢穴中。有時,它會用一些植物的葉子蓋在巢穴上,這些葉子在腐爛的過程中會產生孵化所需的熱量。過不了多久,小竊蛋龍就會自己破殼而出了。不過,有時候,竊蛋龍也會趴在蛋上,用自己的體溫進行孵化。
沉冤得雪
既然有能力孵蛋,那當年竊蛋龍靠近那窩蛋是不是隻想幫原角龍孵蛋而已呢?竊蛋龍的竊蛋案得以水落石出還得感謝我國的一位古生物學家——董枝明教授。
1991年,董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他認為竊蛋龍並不會去偷別的恐龍的蛋,可能是想自己來孵蛋。兩年之後,他的這個觀點被其他的古生物學家證實了:在對那窩所謂的“賊贓”進行研究之後,人們發現那窩蛋其實是屬於竊蛋龍的。
盡管事情已經得到了證實,但根據國際命名法,竊蛋龍的名字不能被更改了。
同胞不同命
在白堊紀末期的蒙古地區,生活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竊蛋龍,一種叫愛角龍竊蛋龍,另一種叫蒙古竊蛋龍。
愛角龍竊蛋龍生活在半沙漠化地區,那裏的氣候非常炎熱,它很難得到水分。而蒙古竊蛋龍生活的地區就要濕潤得多了,它會到湖邊去尋找蛤蜊這樣的貝類作為食物,它的頭冠也比愛角龍竊蛋龍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