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7300萬年前的白堊紀遇到似鴕龍的話,你一定會失聲叫出“鴕鳥”的名字,因為它們長得實在是太像了。可即便是白堊紀的動物們沒見過鴕鳥,似鴕龍對於它們而言也像個恐龍家族的異類。
它沒有角、沒有盔甲、沒有利齒,也沒有粗壯高大的身體,然而它卻有著每小時80千米的瞬間奔跑速度,憑借著這個旋風般的速度,它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難。
史前鴕鳥
似鴕龍的外形很像現在的鴕鳥,它的頭不大,頸部細長而且轉動靈活。和鴕鳥一樣,似鴕龍的身體結構輕巧,有一對長而苗條的後肢,小腿骨長於大腿骨。多數時候,它會用3根腳趾著地,而腳趾上平直、狹窄的爪子能夠防止它在奔跑時打滑摔倒。但與鴕鳥的不同之處在於,似鴕龍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這條尾巴非常僵硬。
飛奔不為食
你是不是在想,似鴕龍有這麼驚人的速度,那它一定可以捕捉到其他靈敏的小動物作為食物了?其實,似鴕龍對食物的要求並不高,它不挑食。像樹葉、水果、昆蟲都是它愛吃的食物。它主要依靠尖尖的嘴巴和長有三爪的前肢去摘取樹上的種子和果實,同時它很注意葷素搭配,會時不時地捕捉一些小動物來補充營養。
在吃植物果實的時候,它可能會用嘴巴把果實外麵的那層硬硬的殼剝掉,就像現在的鸚鵡剝堅果的殼一樣。
飛奔為逃生
似鴕龍奔跑的真正目的是躲避敵人。它會時刻注意是否有肉食性恐龍來偷襲,如果發現有突來的襲擊者的話,它會站在原地等敵人來到麵前,然後用它強健的後肢狠狠地向敵人踹上一腳,把敵人趕跑。但是,如果來的是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的話,似鴕龍就隻好趕緊逃跑了。這時,它強健的後肢就派上了大用場。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逃生曆練中,似鴕龍本來就很快的奔跑速度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速度之謎
目前,科學家一直在討論似鴕龍能不能達到現在鴕鳥的最大速度,也就是每小時跑80千米。美國有一位叫羅舍爾的古生物學家為此對似鴕龍的四肢骨骼進行了仔細研究,他認為:似鴕龍平時可能無法達到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但如果有敵人在後麵追趕它,它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使出全身力氣的話,也許能達到這個速度。關於似鴕龍的速度之爭,古生物學界還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這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無論似鴕龍能不能達到鴕鳥的速度,不可否認的是它的身體結構的確很適合奔跑。
特殊的家族
似鴕龍的家族似乎都是現代鳥類的模仿者,其中似鵜鶘龍就是很特殊的一種。它不大的嘴裏有著200顆細小的牙齒,而且有著類似鵜鶘的皮質喉囊,以此得名。鵜鶘是一種水鳥,巧合的是,似鵜鶘龍的發現地點也在湖泊旁邊,所以人們認為它可能在淺水區域靠捕食魚類為生,還會利用它的皮質喉囊來儲存食物,然後把食物帶回去喂養在哺育期的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