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都說年味漸減,其實是漸變。凡事總會變的,唯有停留於時光中的記憶不時湧起,於寒天冷氣中帶來一些溫馨暖意。即便時光老去,心兒依然柔和。
(原載於《閩西日報o生活專刊》2011年1月28日)
路亭
亭之為用,大約有園亭與路亭之分。園亭是供人眺望的,人在亭中,可放眼四麵的景物,但從外麵看來,則亭之所在也成了一個景點。至於路亭,顧名思義就是建在路邊的亭子,主要是供人歇息的。不過人在亭中歇息的時候,也可打量山野的景象。山野之間,多有雜花生樹,鳥鳴喈喈。至於離得人家不遠的亭子,亭邊多半有個茶桶,裏麵盛著涼茶,讓過路人解渴。這樣的亭子,又叫做茶亭。此外也有把路亭叫成涼亭的,那是因為人在亭中,可以吹吹涼風。從遠處看去,樹叢中隱約露出一角亭來,給予人的感覺是有幾分親切。感覺得離人家不遠了,這便可以解去行走於山野之間的寂寥。但到得近前一看,如此的屋舍是沒有門的,當不得家。家不管如何簡陋,總要有個門戶,至於亭子就不然。沒有門,當不得家,所以隻能充當歇腳之用。
路亭的構造,大多是三麵牆托起一個屋頂。也有的隻有兩麵牆,路可從亭中過。這是考慮到路邊空地不多,這才將亭子建在路上。或者說,此一段路是與亭子合在一起了。年深月久,亭子也會老去。背陰的牆上多有青苔,青苔沿著牆往上爬,會一直蔓延到屋頂。屋瓦的縫隙裏,則長著雜草。那屋瓦的排列也不整齊了,且多有缺漏。支撐亭子的木頭發暗,有的地方已朽,甚而還長出了菌子。從外麵看去,或許亭子多少有些歪,那是與牆體的傾斜有關。不過木構架的支撐是很牢固的,隻要不是完全地朽去,就不會塌下來。一般地說,亭子很舊了,左近的鄉人就會發起一些募捐,為的是或修或建。這樣,亭子才不會廢棄在一邊。那些人中,有的也許不在了,但名字還留在梁上。此外亭子上往往還貼著一張紅紙,上麵寫著:“天王王,地王王,我家有個叫夜郎,過路客人念一遍,保目淨睡到天光。”這等於咒語,說是讓過路人多念幾遍,就可止住小兒夜哭。路亭那邊歇腳的人多,自然是一個相宜的地方。
“大路通南北,小亭避風雨。”此一聯語,是我在某處路亭上看到的,真是很好的形容。其實亭子上除了對聯外,還有別的題字。題字多了,就重疊在一起。牆上的文字不一而足,其中頗有歪詩胡話。但不可否認,也有的詞兒很纏綿。正如或一時節,一種相送也會很多情。盡管人都走遠了,還手搭涼棚將你望。長亭短亭,十八相送,這不隻是書上有,山歌裏也有唱的。且那牆上,便留有這樣的歌詞,算是一時間的感懷。隨著交通的改善,而今坐車的多了,走路的少了,那亭子才少有人去關顧。不過,亭並未退出視野。因為路大多還是從前的路,隻是拓寬了,並盡可能地取直了。這樣人在車上坐,不時還可看到路邊的亭子。路亭雖不再有從前的那種功用,卻可視之為一種裝點。不過有別於園亭的,所得的仍舊是山野之趣。至於伴著園亭的,則多是精雕細琢的景致。
(原載於《名城汀州》2010年5月4日)
廊橋
橋上有屋,那樣子很像一道走廊,名之為廊橋,甚是恰當。橋上常有人在那裏歇息、談天。老人講故事,兒童唱歌謠。從那些故事與歌謠裏,便可了解村莊的曆史。或者說,村莊的曆史往往通過故事與歌謠傳唱下來。有的故事很古老,都說不清年代了,因此故事的開頭大都是“很久很久以前”。不過更多時候,人們還是講現在的事情,這畢竟更為接近。比如誰家蓋新房了,誰家生兒子了,誰家孩子上大學了,誰家的姑娘要出嫁了。
日子如流水,長長地流著,廊橋則是一道承載,承載著不同的光景。橋下水邊,有女子蹲在那裏洗衣。水流是清澈的,一圈圈水波蕩漾開去。女子的心中,或許也在泛開漣漪。洗完衣服,直起腰來,看那廊橋的倒影映在水中,很是親切。有時候幾個女伴靠在橋欄上,談著各人的想法,當然是與對象有關的。起先還以為橋上沒人,不提防從廊柱後鑽出個小腦袋來,扮個鬼臉就逃。幾個女的愣在那裏,著實惱人。當中若有辣妹子,一定會追趕上那小孩,抓回來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