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以仙人命名,又有人文的因素。本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仙可為山增光。此山之仙,叫石仙。山下有個叫長豐的小村子,在山環水繞之間。一條河從村中流過,那河裏有魚,村人便來捕魚。當地人捕魚叫裝河口,即將魚簍浸到水裏,兩邊用石塊及草皮築起堤來,讓河水從魚簍中流過,魚順著水流就進了魚簍。但魚簍裏麵還倒著編了一個夾層,魚進得去,卻出不來。這是一種便利的捕魚方式。為防止魚簍被水流衝走,上麵要有石頭壓著。有意思的是,河堤上有一塊石頭會滾下來,壓在魚簍上。這塊石頭是自己滾下來的,且有它壓著,鑽進魚簍的魚就多。村人把石頭拿開,它自己還會滾回來。三番五次,捕魚人感到奇怪,也就是不大相信那種靈驗,說看你能的,我把你踢到下麵的潭裏去。這一踢可了不得,那鑽進魚簍的就不是魚,而是蛇了。
不用說,石仙是自己能回到堤上的,但石仙在堤上待得久了,便托夢給村人,想有個廟子來供奉。村人問廟建在哪裏為好,石仙就說先挑上山去,看在哪裏落下就在哪裏建廟。石仙坐在籃子裏,讓人挑上山來,到得山頂上,石仙子就從籃裏落下來,於是就在山頂較平坦的地方建廟。廟建成後,石仙又不願住在廟裏,而是在廟旁一處山崖上繼續修煉。從遠處的山腳下看去,石仙端坐在山崖上,是一副靜坐悟道的樣子。千年都過去了,還那樣一直端坐著。山崖甚陡,那裏有一道欄杆圍著。看那石欄甚為古舊,也可說明石仙信仰由來已久。這一個石頭成仙的故事,甚有意趣。“石氣蟠天地,仙靈亙古今。”人們到廟裏求拜,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常能如願。
說到許願,這裏還有一個芋子願。一年到頭,芋子是重要的雜糧,可當飯,也可當菜。有道是“瓜菜半年糧”,若芋子能豐收,無疑地有助於緩解糧荒。於是村人先在心中許願,到了八九月間收獲芋子的時節,人們自不會忘了許下的願,便要前來還願。還願不用別的東西,就用芋子。村人將煮熟的毛芋子拿來供奉,相應的,那神也便叫成芋子菩薩。芋子菩薩的顯靈之地在一處崖壁下,其實那裏就裸著一些石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隻當作為供奉之地,才讓人覺得不敢造次。萬物有神,表明人們對自然物事的敬畏,同時也在心裏存著一種願望。比如希望芋子的收成好,便需要有這樣一個敬仰的對象來供奉,其實也就是把那種願望傳導出來。直白地說,村人對芋子的重視,體現出豐產的願望。
石仙子與芋子菩薩的民間信仰傳說,都與農業生產有關,反映著人們心中最樸實也是最迫切的願望,那就是溫飽問題。而在農業文明時代,這實在也就是大問題。而今溫飽之類雖不成大問題,但各人的心願仍是一個問題。仙人嶂,好風光,願來此朝山的人心願滿滿,收獲多多。
(原載於《閩西日報o生活專刊》2011年10月14日)
江城如畫
漂泊,曾是客家先民的生涯。出於避戰亂,他們一路南行,越走越遠。這其中有走陸路的,也有走水路的,可謂水陸兼程。從前的河就是路,隻要可供船隻往來。而從前的路也大多沿著河走,因為河能為路指明方向。相比起陸路的跋涉來,走水路或許還要通暢些。汀江,便這樣出現在視線的航程裏。兩岸連山,行行重行行。先民們的眼光在崇山峻嶺間搜尋,隻要找到一塊稍平坦的地方,他們便毅然上岸,辟去榛莽,墾出良田,建起屋舍,於是便有了或大或小的村落。而祖先生活的地方,則成了敬奉時的一個姓氏堂名,以示念想。生事日繁,還得走進更深的山中,篳路藍縷,那裏也會有小橋流水,良田美竹,屋舍儼然。聚居在一起的人多了,已超乎村莊的格局,便有了城。而汀州,正是一座建在水邊的城,且曆史的風煙裏,因人群的聚居及擴散而成了客家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