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學叢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2月版)的總後記(2001年11月於濟南)中,我所提到的《中國繪畫學與我的五本書》——《中國畫論體係》、《中國繪畫美學》、《中國山水畫學》、《中國人物畫學》、《現代國畫形態》,其中學術的重心,是立足於有關中國本土藝術的學科構建,是將“中國繪畫”這個更為特定的對象,還原到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之中進行可能的審核與重組。
那麼,時隔3年後的今日,我在籌謀於“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的打造,內在的學術驅動力又來自於何方呢?而與之相呼應的外在的學術情境是否具有更深的效應呢?
當然,這個“自我的追問”肯定不是對於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的查詢。從更深層的意義上,我也想通過這個探察的過程,抖落出更具學術挑戰性的命題,暴露出更為隱深的學術邏輯,打開那阻礙更具學術穿越力量的屏障……
不過,這個學科的邏輯係統是在生長中自然完成的。也就是說它不是在預設中被設計出來的。
如果說“中國畫學”與當代文化的關係是一種被擴張的視角時的占位點,是被重構係統時的邏輯起點,而作為對象的“古典形態”並沒有任何的更易。也就是說,它不過是“換一種眼光”看古典藝術。
那麼,“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的鋪設,則完全是麵對迥然相異的認知起點和觀照對象。甚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觀照與認知的過程就是隨著觀照與認知對象變化而觀照者與認知者發生的變化的過程。
在這裏,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的過程已經必然地包含了兩個大的方麵:變異與穿越。
其實,“變異”這個概念的產出,是先在性地設置了一個相關的命題:古典藝術的本質特征的規定,以及這個“本質特征”在當代所發生“位移”性的改變。或者說是改變的程度足以“異化”掉原來的特征標誌。
不過,另外一個概念才真正是我們需要重視的,這就是“穿越”。
所謂的“穿越”,則是以中國本土藝術為邏輯起點所創製的概念,去穿越人類的各種不同的視覺資源與視覺遺產,它包括西方的(非西方)曆史形態、當代形態,甚至於自然的形態。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一個有機的譜係。
而這個“譜係”的基準,正是中國哲學、藝術、文化的邏輯結晶點。
在此意義上,它不是簡單的古典藝術形態的“複蘇”,而是中國民族文化在“當下”被激活後所顯現的巨大文化生命能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當代中國藝術學者對於人類世界發出的充滿藝術智慧的強勁聲音。
所以,在“現代化的中國本土藝術”這個命題中,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就是一個“化”字。因為它包含了如是的內容:
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可能“指數”的變“化”;
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步驟”的“化”分;
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視點”的異“化”;
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概念”的融“化”;
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觀念”的消“化”;
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穿越”屏障的“化解”……
當然,正如所有學術理想必定通過非常堅實而煩瑣的步驟來升騰,而一個學術概念的建立也必須通過細致的思考論辯才能抵達。作為藝術為對象的改變並改變對象的這麼一個特殊的履曆,也就注定了這個過程是驚險萬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