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關於“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與我的五本書(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總後記)(3 / 3)

而這三個部分的平行排列,可以看出現代理論形態出現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從根本上來說,將書法放置到一個“文化學”的視野中,其本意是從“藝術性”的分辨中脫逃出來,還原到一個文化的原則之下。如此一來,書法中最難以排解的“法”的情結可以得到疏解。

而50幅經典作品的“感受與表述”,也在通過心理的感受度為讀解指標,來消解大師與平民書作之間的巨大差異。

《現代藝術史邏輯與中國文化視點》(1997-1998)

在這部書中,尋找西方的藝術史的形式與觀念的延展邏輯,也就成了一個首要的問題。

因為通過了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後現代”視角的論述,並且關聯到曆史空間的展開,無疑,某些問題得到進一步的闡述。

但是,對於西方藝術曆史邏輯的追溯,也就成為透視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焦點所在。當然,有關中國的文化視點,也會同時交織在這個觀照的過程之中。

也就是說,在這個課題中,中國文化社會對於西方現代藝術的讀解,中國文化心理與西方抽象藝術的關係,在西方現代藝術史邏輯之下,中國自身藝術發展的可能性等等,都得到相應的闡釋。

《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1996-2000)

在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化研究過程中,一個最具挑戰性與想象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學術可以伴隨著研究對象一起成長。

有了前麵的學術基礎,加上相關的創作經驗,一部麵向“心靈”的書稿脫胎而出,這就是《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

說它是麵向“心靈”,其含義如是:

之一,它不是因為任何外在的任務所致。其學術的出發點是來自於“內在”的強烈需求。

之二,它與我個人的一個藝術方案密切相關。它與“張強蹤跡學報告AB模型”,“張強蹤跡學報告AC模型”有著觀念互補性、概念的提升性有關。

之三,它的寫作過程是一個不斷地由“個人經驗”向“學術原則”的一個還原的過程。最初我個人的藝術經驗占據了相當的篇幅。隨著寫作的持續進展,以及在後來的反複修改中,我個人的藝術創作作為案例,不斷地淡化著,直至今日完全消失。

這個過程使我不斷地相信,隻有來自於更為廣闊的學術原則,本書的學術力度才有可能得到強化。

之四,這部書的寫作,一直秉持了如此的理想:從中國當代學術情境所生發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穿越人類文化所有屏障的力量。

於是,“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將與“中國畫學叢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2版)一道,成為充滿一個文化理想與學術責任心的學者,在21世紀為中國“藝術學術現代化”所努力的見證。

至於這兩個係列叢書所可能釋放出來的學術能量和文化效應,也隻有交付於時間的檢驗了。而所有這些,也已經與作者的期待和能力無幹了。

同時,回顧20多年的學術生涯,使我不得不發出如此的感喟:在這兩個課題中,包含了太多的真實學術命題,有太多的文化難關需要麵對,有太多的民族情結需要舒解,有太多的未知空間需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