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的如意算盤,本書係我構想中的《中國繪畫學叢書》中的第二冊,盡管寫作時間上與第一本書《中國繪畫美學研究》(1985年脫稿,199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相比,在跨度上已曆十年之久,但我依然堅信它們之間有著一種係統上的補充關係,而且對於第一本書所提出的問題有所修正,並有進一步的延伸,問題顯得集中而富於連貫。盡管如此,我在此仍感到一種強烈的遺憾,那便是在這30萬餘字的寫作過程中,原本還可以做得更為冷靜。對一些問題的論述力度能有所強化,而且在處理上也可以更富有技巧。
敦促盡力早成此書的首要原因是,我在《中國繪畫美學研究》一書中披露的綱要需要踐約。這是一個極大的動力,因為我總不能讓已誇下的海口付諸幻影之中,計劃本身在此成為一條無形的鞭子,它督促我在此路徑上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而不管腳下是如何荊棘叢生或是陷阱密布。
敦促我不懈工作的另一個因素是由於教學的需要。因我時刻感覺到所擔負的美術學專業本科教學與主持教研室工作本身便是一種脅迫,將中國畫論有關的曆史問題加以係統化的展開,以滿足具體教學和建設學科的需要。盡管在這樣的原因之下匆匆結案顯得輕率,但我極願意盡早與那些可愛的學生們分享再度探索的快意。
本書從構想到最終結題已曆四年之久,盡管其間時常被其他文字工作與創作激情所衝斷,但其中的思維卻也在不斷地被修正與延伸,補充。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前麵諸種外力的驅使,我仍難想象結案的時間。
計劃的構想由此而成為一種宏偉的虛擬現實,我們如果不想長久地將它懸置在虛擬中(因為那樣有淪為謊言的可能),就必須使自己更加勤勉與努力,這樣才能逐漸地使自己變得誠實起來。
每部書完結後寫上幾段話作為結束,成為我最為愉快的時刻,這既是對一種心境的寫照而預示過去的工作成為紀念,同時這種思緒整理也算對未來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