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初。本書全部脫稿。之後即以油印本(原名先後為《中國畫論精蘊流程》、《中國畫論》)的形式投入到美術學專業本科的教學之中,在幾屆學生的應用中取得較好的效果。未曾料到,1996年秋季,此書被文化部列入九五規劃教材,它的適用範圍是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專業)的研究生(含本科生)。這樣一來,當初力薦此書參加文化部教材遴選的孟曉樂女士又敦促我將此書盡快出版,並且從多方麵予以幫助。我所在的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係,對此書的出版亦給予了切實支持。
選擇《中國畫論係統論》作為本書最終的名稱,來自於原江蘇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程大利先生的智慧,這個名稱將本書的旨意終於恰當地傳達出來。本書的責任編輯,山水畫家、美術理論家張學成先生對於本書稿提出了富於建設性的意見。這些中肯的觀點對我在本書的最後完善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促使我與南京結緣的是文備先生,這位著名的現代書法家與藝術活動家,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將不少優秀的人物集結在身邊。而他近年來主持的一係列學術活動及展示活動,又時常使我從繁雜的各種事務中抽身而退,匆匆奔往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近年來在海內外聲譽日隆,出版了富於影響的係列理論著作。同時,裝幀設計家盧浩先生那考究的裝幀與巧妙的創意,使得江蘇美術版圖書具有一種特殊的視覺魅力。這些都使我對本書能夠在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倍感榮幸。
本書的最後定稿應當說是在我的校對的過程中,因為直到最後,我仍不斷地發現了許多尚未解決的理論問題與技術上的毛病,修改的過程由此成了一個打磨的過程,是為了使這本已經成為教材的著作能夠變得規範與完善一些。最後,本書的目錄與內容簡介的英文翻譯由我的朋友,著名美術理論家與畫家孔新苗先生熱情承擔,為了譯文的精確,他又請到留英廣弘博士進行了反複的斟酌與校對。
近年來,我不斷地感覺到:每個人的成功——包括他所做成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是橫空出世的,它與周圍以及遠方的朋友都會產生不同的關係。我想要表示的是,對在此所提到或未及提到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深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