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過去已經發表過的有關中國現代書法的文章輯在一起,這個建議起初並沒有對我產生多少誘惑力。在我看來,那樣做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收集層麵上的工作且亦平添搜檢之累。然而,以現代書法學這個大的主題加以連接,就油然而成為一個充滿誘惑性的設想。因為如此以來,過去的所有工作似乎都變得富於意義起來。而且通過幾個課題類型的畫分號又使我在具體輯查中感到興味與信心:畢竟過去委過專業媒體發表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產生過作用。
在編輯過程中,應我的要求,所有文章均得以保持原來發表的麵目。這樣做的企圖在於:一個過程,一個注定要經曆的過程已經成為永遠的過去,在它發生的刹那間已經被時間所封存。而且未有過“過去”——盡管在今天看來是稚嫩與輕率、狂熱與大膽,也就意味著不會有現在的冷靜與超越。因此,與其今日做無謂的訂正與徒勞反省,倒不如“原裝”推銷出去。鑒者有二,一是中國現代書法對一位熱情投身的文化青年的刺激及反應,二是作為一名現代書法理論、批評、創作三位一體的參加者思想曆程與藝術嬗變軌跡。這種陳設本身我認為注定了它的文化興味所在。
本書由編輯設立了第五部分——機動:一個個案的分析。起初我對此頗感惶恐,不僅在於我個人對中國現代書法貢獻的綿薄,還在於中國現代書法事業的締造、發展、推進,已耗費掉一代人,甚至還要幾代人的心血才能完成。但從後來的編輯說明中看到這一部分的企圖在於將過去已經發表的研究與爭論文章采取實錄,另外則約請了幾位對我個人書法創作與理論研究關心的朋友的評價,念及至此,我立足於個人情感上的不安也隨之雲消霧散。
中國現代書法是一項艱巨的文化事業,我非常讚同我的朋友邱振中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無論怎麼估計都不會過分。”
這確實是由衷之言,在此,謹將此句轉贈給所有對現代書法事業從事與關心的朋友們。因為,我感覺到這種清醒的告誡背後所潛伏的熱切激勵!
另外,在本書的最後我綴上最深重的謝意:我的朋友,本書責任編輯王謙先生為此書問世耗費了心血。陳傳新、王宗軍、盧東、魏東、李誌華、李家鸞先生在關鍵時刻給予的幫助令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