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古人雲:“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說的是做人的依據是仁德,也就是對於生命要有仁愛之心。對於世界、自然的運行力量和規律,有了充分的領悟能力之後,才談得上自由地在“技藝”的層麵上悠遊嬉戲。
又雲:“技進乎於道。”當將技術“藝術化”,達到“遊刃有餘”的地步之後,才可以談得上是在另外的一個層次上“實踐”了“道”之奧妙。
再雲:“書畫為小道,乃道德之糟粕,修養之流緒耳。”與其他的事業相比,書畫之類,不過是“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而已。因此,它是書畫者本身的道德、修養在遊戲中的流露罷了。
再再雲:“尋常事物,一事一理,唯繪事一事承載,而萬理具哉。”普通的一件事物,不過蘊涵了一個道理在內裏;而繪畫雖然也是一件事情,卻可能包囊了一萬個道理在其中。
以上古人的這些言論,從不同層麵上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1.與生命的大道相比,藝術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
2.然而,藝術是一種可以煥發出生命光彩的實踐方式。
3.生命的最高存在方式是一種大智慧。
4.任何的一件事物,如果沒有包含著智慧的生命力量,則不過是一種無聊的遊戲而已。
5.真正的藝術可以反映出萬物的精粹之所在。
(二)
以為藝術是一件喧鬧的事情,是一種在喧鬧中的表現,是一種表現中對於自我的暴露,則又必定是大錯特錯了。
與其他任何事情相若,藝術也注定了是在寂寞中尋求真諦的過程。
沉靜可以讓你的思想變得悠長。
安寧可以讓你的毅力變得持久。
祥和可以讓你的心態保持良好;這是持久的創造力得到培植的前提。
冷峻可以讓你保持清醒;一切可以定位在一個明晰而可靠的坐標之上。
理智可以讓你時刻以智慧的大腦來判斷;這樣可以讓你規避那些無端的情緒的蔓延與感覺的無度張揚。
以為藝術是一種自我的表現,在一個封閉的邊界內深入地挖掘,就可以成就一番光輝的事情,則是又一番誤區中的曲解。
固然,藝術需要表現的方式與手段。但是,它卻不可以以方式或手段作為導向的航標。方式與手段隻能是航行的動力係統。在某種意義上,藝術不是一個嚴密的技術係統。因為藝術是在不同的層麵上對於技術係統的隨機性構建。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孤立意義上的所謂技術係統。那種因為通過學習、實踐而後自然可以創造的模式早已不複存在。
以為藝術隻是一種令人愉悅的事情,是對某些緊張情緒的舒緩,是針對生存空間的美麗充實,是在審美的域度中的情感調弄。這無疑是一種極其狹隘的認知。愉悅的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淺薄的藝術——如果非要以藝術來進行認定的話。這並不等於說,與喜劇相對應的是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的就是真正的藝術。牆麵上張貼的各種畫麵可能是以空間的附屬品而存在,它也就注定與真正的藝術無緣。優雅的、憂傷的、感懷的、豔麗的、明快的這些概念,隨著古典文化與藝術模式在人類生活中的淡出,也逐漸地遠離了藝術的判斷原則。
以為藝術是一件隻要熱愛就可以的成就事情,則大謬不然。每天從事著藝術,並且可以以藝術為生命,以藝術謀生活,這對於每個有著相同夢想的人,無疑是幸福無比的事情。但是,事情的另一麵則是,對於藝術切不可感情用事。因為一旦陷入感情的深潭之中,而眩暈得不可自拔。熱愛固然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遮蔽你靈魂真諦的殺手。許許多多陷入“熱愛”的人,往往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去自我”,而“樹障蔽”,最終迷失在情緒的汪洋之中。
藝術需要的是在離合之間的舉止有度;藝術需要的是沉靜的心緒,悠長的心靈丈量和深度的空間容納。
於是,藝術也就成了一個不斷“去蔽育真”的過程。
藝術是什麼?當下的藝術應該是什麼樣?藝術與文化的關係是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