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逸藝之道(《視覺文化:從藝術經驗到學科體係》前言)(2 / 2)

因為藝術的獨立性、自主性、特別性,注定了藝術是在一個特別的精神王國中的戛戛獨造。

藝術不是任何物質的附麗產品。

藝術是麵向未知空間中的獨立性創造。

在時間的域度上,當下的藝術已經將古典主義的藝術秩序全部顛覆殆盡;它已經遠遠地不是在某些已有原則上的創造;也就自然不再是所謂個人道德與修養的自然流露。當代藝術已經進入到這樣的一個流程:一件作品在被創造的同時,也在創造著判斷原則的過程。

當代藝術早已經不是藝術——當代藝術是麵向文化的創造。

當代藝術已經成為視覺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是視覺文化更為明晰地命名了當代藝術在當下的處境——逾越審美、逾越藝術、逾越自我,在更廣闊的空間中揮發智慧。如此以來,可能會更加明晰地將當代藝術的性質與關係清楚揭示:

視覺文化是對當代視覺資源的全新整合;

視覺文化在實踐著藝術的生活化,生活的藝術化;

視覺文化是在藝術史邏輯的端點上,將空間智慧化生存;視覺文化將消除設計傳達、視覺藝術、視覺媒介、視覺空間、視覺時尚之間的所有障礙,直接進入到一個大的創造性精神與智慧的域度之中。

藝術注定了在被超越中發展,個人的認知也必定要在時代的基點上不斷得到逾越。

藝術還將逾越藝術的自身。

藝術同時是對域度文化的逾越。

是對時代潮流的逾越,是對古典智慧的開放。

(三)

對於個體的藝術發展的學科構建者、學術研究者、經驗實踐者而言,一個基本的發展線路圖——

最初的立足點是否可靠,是否“取法乎上”,是否有足夠的預置空間,是否不斷因時代的發展有轉型乃至於再造的可能性。

而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是否將自己的視野永遠置於開放之中。

於是,在中國的文化智慧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逸”字。

它的本意是“兔子奔跑”,取其速度之義。逸者,可以是超逸——取其超越;可以是飄逸——取其狀態;可以是逃逸——取其規避;可以是逸出——取其能力……

就其“逸”之核心涵義而言,中國古人以為最上層的智慧是“逃”:

佛苦樊網之密,逃而為禪;道家苦金丹之難,逃而為玄;儒家苦經傳之博,逃而為心學;畫家苦門戶之繁,逃而為逸品。

這是由於脫離而造就的智慧。

同樣,“逸出”則指的是超出尋常法度規矩之外,如逸品之屬:

鄙精研於彩繪,拙規矩於方圓,出人意表,莫可楷模。

這裏的關鍵指想還是內心的自省的創造。

所有的這一切,指向如此的意義:

1.藝術與文化一樣,都是必定要保持一種本能的距離感。

2.逾越規矩法度。

3.蔑視尋常趣味。

4.超然世俗之上。

5.以自我的心性為方位。

(四)

《逸藝之道》闡說的是:

視覺文化的“大道”,必定要在“藝術”的“超脫”途徑上去參詳的。這是因為超脫的目的是為了尋找真實的自我的營造,真實的自我,實際上又是在不斷的開放中變動著的。

所以,超越藝術的狹隘也就成了藝術的真正生存之道。

《逸藝之道》所展現的是:

藝術學科構建者、學術研究者、經驗實踐者而言三位一體的心靈發展曆史,藝術經驗的積累曆史,藝術學科創建的遞進曆史。

《逸藝之道》表述的是:

自我的心靈裸現、體係的模塊描述與精神狀態的傳達。

《逸藝之道》的終極目的:

它不僅是一種對藝術脫逃的途徑,而更大願望同時所包含的最大可能——是在人類文化這個共性基點上的個體尖鋒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