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節,是一個屬於我的節日。
北方小城的節日是由鞭炮劈啪聲的逐漸密集,煙花絢爛色彩的日見濃鬱召喚而來的。
我在泰山西麓叫做肥城的老家溫暖的房間裏,看著漫天飛舞的“如席”雪花在盤旋卷動。它已經將大地與房舍化為白色,變成為最好的布景。這一切似乎預示著一場場的大戲將要上演。
就在大雪織成的無盡白幕中,我的學生劉衛東從濟南專程開車給我送來了最好的年禮:由河南美術出版社編輯尤汪洋先生從鄭州特快專遞發來的、由我主編的“中國畫學叢書”,它們分別是:
《中國畫論體係》
《中國繪畫美學》
《中國山水畫學》
《中國花鳥畫學》
《中國人物畫學》
《現代國畫形態》
《中西繪畫比較》
這套書除《中國花鳥畫學》、《中西繪畫比較》係分別由傅京生、孔新苗教授完成,我個人完成了其餘五卷的110萬字。
而尤其令我感慨的是,這五卷書中的《中國繪畫美學》一書,是我21-23歲之間,在這個小城擔任中學美術老師的工作間隙中完成的。它在1996年獲得山東省文化廳頒發的“山東省藝術科學研究一等獎”。
而其中我在32歲時完成的《中國畫論體係》一書,1996年被文化部列入了“九五規劃——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研究生通用教材”,2000年獲得山東省委宣傳部頒發的“劉勰文藝評論獎”。
而以上工作對於“中國畫學”這個概念而言,不過是局部的工作而已。直到2001年底,五部書全部完成並交稿後,從此也就成了懸置起來的學術理想,成為我時刻掛念的一件未了事情。
2005年這個時段,似乎也是屬於我的年份。
每年的兩個假期,如無意外的事情需要處理,我照例是要回山東度過的。我執意於這樣的感覺與信念,這種重複的回返的本身已經不是那種樸素的故鄉之懷戀,而被轉化為一種人文之旅了。因為它使我已經不自覺地迷戀於在巴蜀文化與齊魯文化的時空隧道之中穿梭了。巨大的文化反差,使我的大腦中逐漸沉睡的記憶不斷被轉化性地激活著。
春節後在濟南滯留一段時間後,我依舊選擇乘火車返回到重慶四川美術學院的工作崗位。我每次踏上這個漫漫旅途之前,總是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因為在這個極端無聊的過程中,恰恰是最容易產生學術創意的時候。
當我長久地麵對已經出版或將要出版的這些學術著作的時候,它們之間在學術邏輯上的關聯性不斷地開始昭顯著,一個更為大膽的念頭插入我的腦海:如果將它們重新打造出一套叢書,該當煥發出如何的學術力量啊。
於是,在旅途的終點,我形成了如是的學術謀劃:“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化叢書”:
《書法文化:形態描述與經典圖釋》
《現代主義書法論綱》
《後現代書法的文化邏輯》
《現代藝術與中國文化視點》
《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