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抽象藝術:視覺的哲學》前言(2 / 2)

但是,“實用、堅固、美觀”作為中世紀總結出來的建築原則來說,功能性為首要要求的建築,因此,其中所體現出來的抽象性,也就注定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

由於,這種形式的抽象性,由於隨時可以被歸結到一種功用的空間之中,其抽象的表述性也就會自然地大打折扣了。

(六)

中國有沒有抽象藝術呢?

幾乎很少有人會懷疑中國藝術中存在抽象性的藝術,但是,也幾乎沒人去認為中國藝術就是抽象藝術。原因何在呢?

書法是抽象的嗎?

從黑白的二維形式建構,到繚繞的筆蹤墨跡的走向來看,書法的抽象性質歸屬,無疑是明確的。

但是,我們仍舊無法把書法當成是抽象藝術去看待。原因在於,這種二維的蹤跡,受製於文字認讀的序列之中。漢字與書寫,並沒有獨立的營構空間。

太湖石總應該是抽象了吧。

其實,太湖石被選擇本身,已經被賦予了“意象”的色彩。

而所謂太湖石的“漏、透、瘦、皺”四德,提示的仍舊隻是一個有關“意味內容”的東西。

因而,太湖石不具備形式純粹的涵義所在。

(七)

鑒於問題的複雜性,我把抽象藝術的概念,進行了意義層次上的區分,這就是所謂的:

抽象藝術

抽象性藝術(藝術中的抽象)

抽象主義藝術

在以上的三組概念中,其“抽象主義藝術”無疑是一個先決的前提。

這是因為,隻有在對於“抽象”的明確“主義”觀念與態度確立之後,“抽象藝術”這個概念才會真實地成立。

同樣,也才會出現對於藝術史中的“抽象性”的認同。

這是概念意義中的相似家族的匹配活動。

(八)

我經常在藝術史的課堂上,向學生們展示一個最基本的例子:

當我將手中的隨便一件物體,手機?茶杯!遮蓋住其邊緣,無法顯示出這個物體的功用指向的時候,我向學生發問:這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

而當我將這個物體還原到原來的功用狀態的時候: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呢?

顯然,所謂的抽象,就是將事物的功用狀態切換掉,讓你的目光緊盯在物體本身的質料感,以及這個質料本身在獨立狀態下顯見的結構與形式。

這個簡明的事例,旨在說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距離,有時候也許就是一線之隔,一命之懸。

然而,也就是這個可以在霎時間進行轉換的結論,卻足可以讓很多從事藝術的人,終其一生而不得要領。

不過,要真實地理解抽象藝術,還有更為複雜的工作去做。

(九)

抽象藝術由於會被誤解為是一種遊戲的狂歡形式,或者是一種欺世的冒險性。

更為確切地講,它甚至就是冒險者的遊戲。

抽象藝術的道路,永遠沒有終點可以想象,甚至於沒有目標可以到達,沒有方位可以讓你校對走向。

但是,抽象藝術是一個不容回頭空間營造與不容折返的域度體驗。

一切取決於藝術家個人心理的深度、寬度與長度。

自信沒有辦法解決抽象藝術基本心理立足;

理性沒有也無奈於抽象藝術形式的傾向性;

癲狂也沒有能力讓抽象藝術的結構趨於合理;

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有絲毫的懷疑,都將會徹底動搖已經呈現出來的一切;在這個空間裏,藝術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對撲湧而至的偶然進行有意義的截獲,也將會自然地喪失一切;在這個感性的世界裏,情緒是重要驅動力,同時,也包含了最危險的陷阱。稍微放縱,就會跌落在庸俗表現的深淵之中。

(十)

因此,抽象藝術需要在不同的支點之中,尋求前行的可能性。

而且重要的每一次的前行,注定要依憑於新的方法論。

這種方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手段表達與語義表述,而是對於抽象世界的深層體悟;並且會將這種靈性的悟會,轉化為係統化的表現。

所以說,抽象藝術也就注定是最接近哲學的視覺形式,或者說就是用視覺在演繹著哲學。

——因此,也注定了抽象藝術是在以解構的方式,建構著視覺世界的方法論體係。

張強2008年6月13日於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