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藝術 經驗博弈與學科概念(蹤跡維度叢書_卷二)自序(2 / 2)

而“經驗博弈”在本書中,幾乎是無處不在的。

第一部分 訪談/小引

其實,我比較鍾意於訪談的這種方式的原因,在於你終究不知道對方要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與對話不同的是,麵對訪問者提出的問題,而尤其是那些在電台上的直播節目,你無法也不可以閃避。

我喜歡被“問題”所逼視的感覺。因為它意味著你可以在這個急速反應的過程中,獲得直麵的快感。

同時,有時直麵所達到的效果是你自己都無法想象,誇張地講,我甚至可以聽到思想從大腦中被驅趕出來的聲音。

而麵對非專業的受眾,除了可以傳播知識、思想之外,甚至還會有意外的反應。

有次在我的訪談結束後,一位聽眾在論壇留下如此的感受:

聽了張強訪談,慣性印象裏藝術家的沸騰氣質在他身上似乎很淡,冷靜的思維、明晰的梳理,合理的解辯,平靜的語調裏有一種兵來將擋的強悍思維,給人很深的印象,很難想象這樣的平靜寬鬆、娓娓道來激起的是讓周圍人亢奮的行為藝術,他言談中流露的冷靜氣質讓人印象很深刻,會看鏈接了解他,也許是對他的思辯方式更感興趣,如何在一片硝煙中獨握清醒,堅持自我的選擇方式與方向,也是對生活中自我選擇的借鑒。

一次感性的回答,居然令受眾獲得生活的啟示,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本部分的訪談主要集中在當代藝術背景裏,我的蹤跡藝術發生狀態,甚至於交叉我的學術研究的部分背景——它其實與我的藝術經驗已經無法分解了。

第二部分 對話 上/小引

對話與訪談的區別在於,後者必須要直麵問題的鋒芒,不容閃避。而前者卻要柔和得多了,你可以在一個問題的周圍,設置不同的問號,擴散不同的意義,而無須做出必然的結論。

由於不必麵對那個固有的結論,於是,對話也就成為真實的思想交契。在一方麵對一方,甚至麵對多方的情況下,思想的空間也隨之擴容。也由於不追求結論,所以,對話的結束,也不意味著思想空間的閉合。

本部分的對話絕大多數來自於專業研究者參與,其中兩篇(《張強蹤跡學報告:虛擬的圖式與話語的碰撞》,《蹤跡:男性與女性感覺的界麵》)是與拒絕合作的女性,對於“張強蹤跡學報告”,她們以自己對筆墨書寫的拒絕方式,來體現出話語上的合作,在此意義上,這種“話語書寫”則具有獨特的價值。

因為它充分說明了:

書寫是一種無法逃避的選擇。

書寫是無處不在的。

同時,“話語的蹤跡”就是言說後的語言呈現方式。

而另外一篇(《以美女做畫布的張強》)則是在重慶衛視的一個大型談話節目《龍門陣》的現場對話的文字整理。

一位觀眾在其博客中如此寫道:

看了重慶台一個張強的訪談節目,談他的人體畫字是現代藝術還是嘩眾取寵的噱頭,嘉賓眾說紛紜,討論得還挺熱鬧。

為什麼一定要想象出它像什麼,看不出像什麼就沒有感受,那麼平時裏聽到的音樂,看到的詩歌散文都一定得有一個明確的寓意?以這樣的思維模式看事物,對現代藝術的接受可就無從談起了。這可能也是中國畸形的曆史的必然。

在中國傳播現代藝術可真是不容易,張強們的路要有多艱難,其中會有多少的誤解和無奈,因此而佩服他們,現代藝術的先行者。

這是麵對不同階層的受眾的一次真實的思想、觀念的碰撞,其中的效果也許是真實地測試了現代藝術在中國的現實狀態。是一次真正的社會學意義上的采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