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高逸風致——張強藝術學術大展”前言(1 / 1)

時間:2006年9月20日-9月22日

地點:山東美術館

我有時會困惑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古典文化,對於我個人會具有這麼一種持久的影響乃至於統攝的力量。其實,深入一想,一切似乎也就不再那麼奇怪:從少年時期開始的曆史、詩歌、書法興趣,到青年時代自覺地對於中國古典書論、畫論的逐字傳抄,階段性的國畫創作,再到後來進行的中國畫學研究,這個線索貫穿在一起,其實已經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迷魂陣,將自己圈入其中而不能自覺。而有的時候,甚至也會自覺地沉醉其中不願自拔。

外在的原因,或許是給我帶來巨大爭議度與影響力的“蹤跡學”研究與創作的根基:來自於中國遠古的文字意識與中古時期的優雅書寫的方法論啟迪;或者,當我的創作一旦要麵對一個國際化的語境時,自我身份的查詢就成為一種即時性的反應;而中國文化在你的身上體現得如何?如何得以體現?也就成為迅捷的自我追問。

其實,在山東這個充滿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域度裏,中國古典文化的政治、社會智慧被揮發得淋漓盡致,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中,“遊”的成分甚至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尤其是在道禪文化之中的那種脫略形跡、糞土王侯的超凡氣概,更是被收容在教化、道德、功利的器具之中。因此,“高逸風致”這個概念以及之下的中國筆墨丹青作品,將會在此語境之中,煥發成為一股清新的力量,穿越其中,成為我反觀中國古典文化的心靈寫照。於是,張強藝術學術大展舉辦於山東美術館,也就不再隻是一次樸素的精神回返。

固然,山東是哺育於我的斯地,生長到四十而達不惑,至今出走巴渝已曆四載,雖然在那個長江的上遊山水城市裏,我也開辟出另外喧鬧的天地。但是,在恍然間,我有時會在假期中悄悄地潛回到黃河的下遊、泰山之陰,蝸居在濟南的寓所,躲避著舊時朋友的熱情的喧囂,咀嚼著往日時光中揮之不去的美好與傷痛,享受其中曖昧的惆悵。對於未來升騰著更為虛茫的想象……

於是,在這陸續回返的惆悵與出走的決絕之間,我開始了“儒道禪玄”、“書劍杖簫”、“梅蘭竹菊”、“藥女佛酒”等係列作品的營構。一張張的宣紙畫麵上麵,也似乎成了我的靈魂的江湖,我的想象的戰場,我的情感的蒙太奇……

如果說古典主義的詩書畫是一種夢想的承載,是精神的後花園,那麼,我期望呈現在這裏的所有作品以及這些作品所構成的新的國畫經驗,都能夠給大家帶來令魂靈鬆弛的文化感覺,也唯其如此,才會具有開辟新空間的能動力和行動力。

2006年8月19日於濟南陽光舜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