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龍首尋秋(1 / 2)

如同各地都有特產一樣,各地也都有獨具特色的風物。鐵嶺龍首山悅心亭上有這樣一副對聯:

本地風光原秀美,

出山泉水總澄清。

看了使人想起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的童話劇《青鳥》的故事:兩個孩子走遍了天涯海角,也沒有尋訪到象征著幸福的青鳥,最後失望地回到故鄉,卻意外地發現,青鳥原來就在自己家裏。“每歎湖山溢譽多,銀州風物果如何?”經過一番實地探訪,我覺得它還是當得起“秀美”二字的評語的。

這是九月末一個星期日的早晨。天剛放亮,我便隨著堅持晨練的人群擁進龍首山來。一路上,打拳的,舞劍的,沿著山路慢跑的,坐在長凳上聊天的,在林巒掩映之間,隨處可見,給人一種生氣勃勃、舒適安定的感覺。

龍首山,左俯城郭,左傍柴河,林木蔥蘢,蔚然深秀,如長龍蜿蜒,綿亙十數裏,為古銀州之天然屏障。當地民間傳說,它原是天上的一條神龍,後來謫落人間,定居在這塊物阜年豐、山青水秀的地方。山上古跡頗多。頂巔,俗稱“龍頭”處,有古刹慈清寺,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代,清崇德八年重修,“壯其殿宇,整其廊垣,金碧輝煌,照耀岩穀”。寺院前方,有明代弘治年間修的九級古塔。順山勢迤邐南行,舊有駐蹕亭一座,為康熙帝征俄時駐馬處。但無論是神龍或皇帝,人們都覺得隔膜得很,因而淡忘如遺,很少有誰去理會它。

可是,對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勝跡,當地群眾卻感到異常親切,引為無上的光榮。辛亥革命前一年,十二歲的周恩來負笈北上,就讀於龍首山下的銀岡書院。這一帶是他當年的暢遊之地。半個世紀以後,敬愛的周總理於國務繁忙之中,“千裏來尋故地”,重臨銀岡書院,再度登上龍首山,視察了附近農村,在龍首山留下了珍貴的足跡。至今,當地的一些父老,還經常娓娓動聽地追述總理回來時走的是哪條路徑,怎麼樣同他們親切交談,繪景傳神,恍如昨日。

登上慈清寺左側的宿去亭,憑欄四望,清澈、明淨的遼河與柴河,像兩條交結的銀帶,將翠玉一般的龍首山輕輕地纏束起來。中長線的公路、鐵路,並排從城裏穿出,客貨車流,往來如織,一派繁忙景象。極目秋原,黃去罩野,稻海鋪金,熟透了的紅粱,紫蕊婆娑,隨風蕩曳,歡快地等候著收割。糧海中,間雜著幾片菜畦,宛如綠寶石鑲嵌在錦緞上麵,益發顯示出“遼北糧倉”的豐腴、富麗,看了使人心醉。怪不得寺內一座雄偉的建築名為“醉翁樓”,它的含義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看我出神地賞鑒著四野秋光,旁邊一位老大姐說:“鐵嶺是個好地方,可惜你來的不是時候,若是春天時節來,那才真有看頭哩!”這話自有道理。春天到了,萬物昭蘇,百花爭豔,景色無疑是絢美的。但也不能就此得出一個結論:秋光一定比春光遜色。作家峻青在《秋色賦》裏說,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欣欣向榮的景象。毛澤東同誌“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的名句,更是早已膾炙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