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翰林與弄臣(2 / 2)

翰林供奉也並不僅僅隻有文學這一類,玄宗時有個叫王如ND253的人就“以伎術供奉玄宗”,居然得寵而為女婿求進士及第,玄宗甚至還答應了,隻是被主考官擋住了,才沒得逞。這個所謂的“伎術”,可能就是魔術雜耍之類的東西。看來,當時所謂的翰林供奉,凡是能讓皇帝老兒開心的人都可以列入。李白雖然詩名滿天下,但是在唐玄宗那裏,其地位和漢武帝跟前的東方朔差不多,一介弄臣而已。正因為如此,李白才可以偶爾放肆一下,皇帝也不會跟他較真兒,從來弄臣都有說話出格的“特權”。看來翰林這種不是官的差使,之所以能夠出世,就是因為唐玄宗這個“太平天子”當得太膩,需要找各色人等解悶開心。《新唐書?百官誌》雲:“翰林院者,待詔之所也。唐製,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卜醫伎術之流,皆直別院,以備燕見。”這裏的“燕”就是燕饗,即我們今天所謂的吃喝玩樂。也就是說,平時,這些人得“時刻準備著”,皇帝每到想樂一樂的時候,就把這些人召來,雅一點的就玩詩,俗一點的就吞火走索、變戲法。不光詩賦和伎術,連唱戲的俳優也跟唐玄宗混得精熟,據說,唐玄宗還親自下場打鼓,至今梨園行還將這位風流天子奉為祖師爺,鼓師的地位也特尊。翰林的這種弄臣身份,直到宋代餘風猶存,宋代官製中還有翰林茶酒司之名,與後日的“清要”兩個字真是不沾邊。

不過,翰林作為純粹弄臣的時間並不很長,大概是李白還山不久,唐玄宗就開始要那些有文才的翰林幫他起草詔令,批答表疏,將本來屬於中書省的活計攬了些過來。也許是因為中書省太忙,以至文書積壓,也許是皇帝嫌中書省礙手礙腳,所以把權攬到自己身邊,便於控製。顯然,第二種的可能性最大。翰林(隻能說是某一些)從弄臣變成了幫手,也不好再叫供奉,於是就有了翰林學士的稱謂。玄宗之後,隨著唐王朝的日益衰落,雖然翰林學士依然是製度外的差事,但事權越來越重,在政治中樞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凡任免將相、冊立太子、宣布征伐等諸項重大事務,其詔令均由翰林學士起草。這種詔令用的是白麻紙,以區別於中書省起草的黃麻紙詔書。再到後來,幹脆由翰林學士來兼中書舍人(中書省具體負責起草詔令的官),宰相也大多由翰林學士出身。幾朝過後,翰林原本弄臣的痕跡也沒了,終於演變成了我們前麵提到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