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榜樣作用,從正麵講,將導致“上行下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隻有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把自身的道德建設搞好了,他們在道德教育中才有戰鬥力和感染力。從反麵講,將導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來”。在現階段公民道德建設中,領導幹部道德就是一種最直接、最生動的力量,最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它直接影響人們以領導幹部的道德踐行為楷模,約束自己的行為。各行各業職業道德的好壞,全社會風氣的好壞,關鍵就在領導幹部隊伍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五,領導幹部道德調節的公權性領導幹部道德問題,既是一種關於道德的學問和理論,又是一種體現道德的調節行為。作為一種調節行為,它是主要發生在領導幹部行使公共權力、服務社會公眾的過程中,因而,具有明顯的公眾、公務、公權性的特征。這種公權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1)領導幹部道德調節範圍的公權性領導幹部道德的這種公權性,一方麵要求領導幹部主體必須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行使公共權力;另一方麵要求領導幹部管理和服務的對象,在接受和服從領導幹部的依法管理的同時,對領導幹部履行監督的責任。
領導幹部道德調節的範圍不同於一般職業道德的調節範圍,它所要調節的是關係到黨和國家的興衰成敗,關係到人民的生存和發展,關係到群眾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提供和滿足,是領導工作過程中權力的使用問題上的道德問題。領導幹部道德調節的專業性不同於一般職業道德所調節的專業性,它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法規性和政策性。領導幹部道德要調節的主要是掌握著一定權力的領導幹部的行為。
(2)領導幹部道德調節對象的公權性領導幹部道德調節的對象不同於一般職業道德的調節對象,它所要調節對象是掌握權力的領導幹部。領導幹部“權力”的道德調節比一般的職業道德的調節,在調節的廣度、深度和難度上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區別。這與領導幹部個人道德修養水平密切相關,與領導幹部自我意識密切相關,也與實際生活中道德力量的發揮程度密切相關。由於領導幹部道德調節的對象是掌握權力的領導幹部,因而社會對其道德評價、道德譴責、道德教育難以公開,社會力度相對較弱。這實際上給領導幹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要求領導幹部在使用權力時都必須遵循權力使用的道德準則與道德規範。
(3)領導幹部道德調節內容的公權性由於職業道德反映著社會總體需要和各種職業利益及其特殊要求,所以在職業道德的內容上就會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傳統習慣和比較特殊的職業心理和職業品格。領導幹部道德的調節內容不同於一般的職業道德的調節內容,它要調節的是關於各種權力使用的道德問題。如在幹部任免問題上怎樣堅持道德準則,在人、財、物的管理安排上怎樣堅持道德規範等等。諸如此類是其他職業道德所不可能涉及的調節內容。
(4)領導幹部道德調節方式上的公權性一般職業道德在反映形式和表現方式上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既可以通過嚴格的規章製度,嚴明的守則公約、嚴肅的作風紀律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標語口號、鮮明的誓言條例和具體的注意事項等形式表現出來。而領導幹部的權力道德則主要是要體現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在每一項決策、執行和監督行動中,要把領導幹部在權力使用方麵的道德修養融化到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而不是用一兩句名言警句就能解決問題的。
1.2素質與道德素質
1.2.1素質概念的界定所謂素質,通常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麵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指人所具有先天和後天條件形成的區別於他人的基本特征。
素,在漢語裏是多義詞。《說文解字》“白致(晊)繒也”。作為名詞,“素”,指未經加工的白色生帛。作為性質、屬性,“素”,多指真實的,未經矯揉造作、裝飾加工的,像平時一樣的。“素”的另一解為:本質。《淮南子?俶真》:“虛無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這是說,虛無是道存在的佳所,平易者是道的本質。
質,《廣雅·釋言》“地也”。所謂“地”,就是事物的基礎、底子。《論語·衛靈公》“君子以義為質”,是以“義”作為基礎、根本。
“素質”,大致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指個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點;二是指後天經過環境、教育獲得的基本品質。王為民教授把人的“素質”的種類劃分為“六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他認為人的素質可以分為六類:一是“特征”,認為人的素質是指人的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特征。二是“品質”,認為人的素質是指人的品質、能力、修養、素養等。三是“要素(條件)”,認為人的素質是指人的要素或條件。四是“水平”,認為人的素質是指人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其質量水平。五是“綜合性”,認為人的素質是指人的品質、從事活動的自身條件和人潛在的能力。六是“係統性”,即從係統論的角度來理解素質,認為人的素質是一個係統。
所以,現代意義上的“素質”一詞,最初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個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特別是神經係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方麵的特性。後來,素質一詞的含義才逐漸擴大,被廣泛運用於哲學、社會學、文化學、行為科學、管理學、領導科學等多種學科。盡管素質概念在各個學科中的具體含義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義則是相同的。即,素質,是指先天與後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發展的總體水平,是主體現實性的全部。即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受後天的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素質和內在品質,它是人們從事相應活動所必備的主體條件。
素質是以人的自然生理為基礎的。人的素質雖然不都是天生的,但它是以人的先天遺傳為基礎的。因為人不僅是社會存在物,也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作為自然存在物,人也與其他動物一樣,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其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這種客觀物質形態是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的素質的物質基礎。人的生命機體的質量就是人的生理素質,它包括人體發育狀況、體質狀況、身體機能和功能狀況等等。人的生理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遺傳形成的,但是後天的發育和鍛煉也起重要作用。生理素質是人的其他一切素質的物質基礎,其他素質都是在它的基礎上形成或起作用的。沒有生理素質,其他素質也就失去了物質載體。而且,生理素質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某些素質(如心理和智力)的狀況和發展。
素質主要是在後天的實踐和修養中形成的。人的素質雖然以其自然生理為基礎,但是其絕大部分內容則是在後天的實踐及修養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天形成的因素隻占其中一小部分。正因為如此,才有鍛煉和修養的可能與必要。如人的知識能力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政治素質、交往素質等等,就是在後天的學習、實踐、交往中逐漸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們不是天生的,也是不能遺傳的。即使包含較多先天成分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也需要後天的培養和訓練,才能逐步發展起來和開發出來。“狼孩”的先天素質和正常兒童沒有多少差別,但是由於他脫離了社會和交往,因而其先天遺傳所獲得的素質就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所以,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素質是社會曆史的產物,是實踐的產物,主要是後天形成的。
素質是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基本素養。素質具有內在性,它是人的一種潛在能力,看不見,也摸不著。素質是人的活動行為背後的內在的東西。另外,素質又是人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素”具有“本來的”、“天然的”、“向來的”之意,因此,素質不是變化無常的、不穩定的,而是相對穩定的東西。人的某種素質一旦形成,就會相對穩定地和持久地表現出來,並且不會輕易地改變。比如,一個具有共產主義崇高思想道德素質的人,無論在什麼問題上和什麼條件下,都會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物質利益關係,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條件地以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當然,我們說素質是相對穩定的和不輕易改變的,並不是說人的素質一經形成以後就不再變化。在一定條件下,素質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思想政治素質好的人放鬆了主觀世界的改造,也會腐化墮落。這就啟示人們,素質也是需要不斷修養、鍛煉和提高的。
素質是在人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它是人進行相應活動所必備的主體條件。素質是與人的活動相聯係的。一方麵,素質依賴於活動,人的各種活動是他的素質的載體,素質隻能通過社會行為和活動能力表現出來。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活動及其能力來判斷他的素質狀況。沒有活動,素質就無以表現。另一方麵,素質又能動地作用於活動,是人的活動的基礎和必不可少的主體條件。特定的活動需要特定的素質;特定的素質在特定的活動中起作用。沒有一定的素質,就不能從事相應活動。比如,要進行審美活動,就要有一定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要當領導,就要有一定的領導素質和領導能力。素質好,活動能力就強,反之,就弱。離開活動,素質就不可能形成、發揮和發展。
素質與知識能力等是互相聯係又各有內涵的矛盾統一體,且隻有使之辯證統一,才能共同協調發展。知識是形成能力和素質的基礎,但知識並不等於能力和素質;知識和技能隻有通過內化,才能升華形成素質;能力則是素質在一定條件下的外顯,但素質不僅外顯為能力,能力從本質上講,隻是其智力品質的表現,素質還包括思想、品德、情感、意誌等非智力方麵的品質;素質的提高又將促進知識的更快掌握與運用,促進能力的更好發揮與發展。
素質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能力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
1.2.2道德素質及其特征道德素質,是一個人的重要素質。道德是人們處理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與此相應,道德素質就是人在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時表現出來的基本品行和素養。從內涵上說主要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行為等等;從外延上說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行業道德、家庭道德、社會公德與商德、官德、武德等等。
從道德素質結構看,任何一種道德素質都包含有四種基本構成要素,那就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取決於這四種構成要素的發展水平。如果這些構成要素在人的道德素質結構中能夠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如果互相脫離,比例失調,差距拉大,就會造成道德素質的缺陷,影響道德素質的健康發展,甚至形成不良道德素質。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重視培養和激發各種構成要素共同發揮作用,是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
道德素質,通常也稱道德品質或德性。它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一般說,道德素質具有如下特征:一,道德素質是一定社會道德的個體化道德素質的主體是個人,但它的內容則是社會性的。道德素質不同於其他素質或品性的地方,就在於它體現著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也就是說,道德素質是社會道德現象的個體化。具體地說,當一個人具備了某個社會或階級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說,他的道德素質體現了社會道德。比如,扶老攜幼、尊敬師長、艱苦樸素、文明禮貌、勤奮學習、立誌奮鬥、開拓進取、遵守紀律、嚴己寬人、熱愛勞動英勇對敵、熱愛祖國等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要求青年應當具備的道德。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些要求,就可以說,他的道德素質就是體現了社會主義的道德。
二,道德素質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辯證統一道德素質是綜合個人道德心理、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特定屬性。首先,道德素質是從靜態方麵來觀察和概括個體道德的範疇,而道德行為則是從動態方麵來觀察個體道德的範疇。其次,一個人的某種道德行為持續不斷地進行,以至養成一種道德習慣,就形成某個人的道德素質。而道德素質,總是通過其道德行為表現出來,如果離開道德行為,就不能確定其道德素質。再次,道德行為不僅是個體道德的外部表現,而且還受一定的道德意識的支配。因此,道德素質同人的其他素質相比,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人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