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來自實踐的需要;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自然,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訓練及提升也需要理論的滋養和理論的指導。據此,當我們探討“領導幹部道德素質”這一重大現實課題時,就必須從現實需要出發,找尋理論源頭,理清理論脈絡,並從中吸取營養,用以指導、修正領導幹部道德建設,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水平,否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研究與建設將失去力量、迷失方向,這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理論研究的初衷和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現實要求的目標也是極不相符的。
對於馬克思主義而言,建立一個合乎道德的理想社會是它的最高宗旨。為了踐行這一宗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均是帶著對人類未來社會合乎道德性的憧憬,終生為之理論探索。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便是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理論探索上取得的豐碩成果——如:強調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不斷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覺悟,注重領導幹部的政治道德修養、思想道德修養、公共道德修養以及家庭道德修養,不斷加強領導幹部的道德教育、道德實踐,樹立領導幹部優良的道德作風,不斷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水平等。在這一理論成果的建樹中,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均作出過重大貢獻。
3.1馬克思恩格斯的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
3.1.1道德的階級性和曆史性特征: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的理論基礎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史觀,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馬克思主義是開辟人類曆史新的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社會的思想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提供了一種新型的無產階級的信仰、道德體係,成為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生長點。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道德素質的思想和論述,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領導幹部的道德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他們所麵臨的最大現實課題是開展無產階級革命和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因此,他們的理論活動與其正在從事的革命實踐活動緊密相關。為了用科學的曆史觀和道德觀武裝當時歐洲的工人階級,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德意誌意識形態》等一係列著作中批判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家在倫理道德領域所散布的形形色色的錯誤觀點,科學提示了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性、曆史性的特點,實現了道德倫理觀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宗教、法、道德和藝術等取決於生產運動,“‘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因此,必須要從經濟基礎出發去闡明各種理論產物和意識形態,“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標誌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曆史上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道德的經濟基礎這一倫理學的根本問題。
以此為依據,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揭示了人類道德具有的一般特性——階級性和曆史性。道德具有階級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在經濟關係中的地位不同,他們的利益要求不同,因而道德觀念也必然不同,“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道德具有曆史性,在不同的曆史時代,存在著不同的道德規範,因此必須要用曆史的、發展的觀點來理解道德。例如,在人類曆史上就存在著封建貴族的、資產階級的和無產階級的道德。“在道德方麵也和人類知識的所有其他部門一樣,總的說是有過進步的”。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消滅,道德最終從階級的道德發展為真正的人的道德,這是道德發展的總的曆史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在闡釋道德產生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這一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又進一步以辯證的曆史觀揭示了道德對曆史、對社會實踐的反作用。他們指出道德在社會曆史進程中總是服務於一定階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這一重要思想成為今天我們黨實施以德治國方略,以及加強領導幹部道德建設和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直接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
3.1.2無產階級道德規範: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藍本道德產生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同時又服務於一定階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為了正確開展共產主義運動,無產階級一定要堅決破除腐朽沒落的傳統道德觀念,確立無產階級的新的道德準則。通過總結工人階級在革命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質,馬克思、恩格斯初步確立了無產階級的革命道德規範。他們認為,無產階級道德是與資產階級道德截然對立的。資產階級的道德以金錢為衡量標準,利己主義是他們統治社會的道德原則。而無產階級在工廠裏的勞動地位和社會地位決定著他們具有團結性和戰鬥性的高尚品德,“他們鬥爭的真實成果並不是直接得到的成效,而是工人們的越來越大的團結”;他們具有大公無私的品質,能夠消滅幾千年私有製造成的私有心理、自私觀念;他們具有為全人類謀解放和幸福的崇高胸懷;他們在反抗資產階級的鬥爭中,表現出了團結奮鬥、英勇無畏、爭取獲得人的尊嚴的崇高美德;他們在反對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過程中,樹立了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原則,即集體主義的原則。認為“隻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而真實集體的出現和存在又要以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無產階級所具有的這些優良道德品質,是他們徹底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銳利武器,自然也是處於社會上層,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都有決定性影響力的領導幹部的道德素質修養的藍本。
3.1.3無產階級道德教育: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基本方法偉大的共產主義運動需要偉大的理論作指導,需要一大批用科學理論和革命素質武裝起來的領導幹部和先進分子英勇奮鬥。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要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道德教育,為廣大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提升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
首先,要用無產階級道德武裝工人階級政黨,即要在全黨以及各級領導幹部隊伍中開展思想建設,同以往一切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之上的舊道德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用科學世界觀武裝全體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使他們“無條件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為無產階級和全體人民“帶來真正的啟蒙因素”;就要在全黨及各級領導幹部隊伍中開展作風建設,真正確立共產黨人的道德觀,使“共產黨人始終代表著整個運動的利益”,形成維護整個無產階級運動之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道德胸懷和品德。使共產黨人以及各級領導幹部在消滅資本主義所有製的基礎上能夠充分發揚個人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並具有國際主義的道德胸懷。使共產黨人以及各級領導幹部具備無私奉獻精神,堅忍不拔、始終如一的革命品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道德境界,謙虛謹慎、反對個人崇拜的優秀品質。
其次,要用規範化的革命道德來約束各級領導幹部,在本質上就是要通過無產階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設,實現對領導幹部的權力約束,使他們能夠樹立社會公仆的角色意識。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私有製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政治權力對社會獨立起來並且從公仆變為主人”。而巴黎公社卻破除了籠罩在國家和政治權力身上神秘的道德光環,公社代表維護勞動群眾的利益,在其整個活動中依靠勞動群眾。公社的一切權力機構和人民代表由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公社官員即領導幹部“以真正的責任製來代替虛偽的責任製”。公社通過製度建設保證了官員即領導幹部能夠“負責任地”履行自己的職能。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教訓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實際上涉及了領導幹部道德(對選民負責、為人民服務)規範化、法製化的重要問題。巴黎公社的領導幹部之所以能夠一反以往剝削階級製度下官老爺的作風,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勤勤懇懇地、忠實地為人民工作,做人民的公仆,根本原因是“為了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公社采取了兩個正確的辦法”。它們是:第一,實行了公社領導幹部民選製度和群眾監督製度。馬克思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讚譽:“徹底清除了國家等級製,以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來代替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們,以真正的負責製來代替虛偽的負責製,因為這些勤務員經常是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的”。他還說:“公社一舉而把所有的職務——軍事、行政、政治的職務變成真正工人的職務,使他們不再歸一個受過訓練的特殊階層所私有。”第二,強調國家機關公職人員要廉潔奉公。公社在通過的《廢除國家機關高薪法令》中嚴格規定:“各公社機關的職員,最高薪金為每年六千法郎”,“從公社委員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職人員,都隻應領取相當於工人工資的薪金”。對此,恩格斯給予這樣評價:“即使公社沒有另外給代議機構的代表規定限權委托書,也能可靠地防止人們去追求升官發財了。”除此之外,公社還要求公職人員要清正廉潔,不搞特權,不搞特殊化。為了保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公社在物質待遇方麵作出了許多具體的限製和規定。正因如此,在巴黎公社存在的72天的時間裏,雖然環境很艱苦,但公社的絕大多數幹部都保持了廉潔奉公的普通勞動者的本色。他們有的盡管擔任了很重要的職務,但他們並沒有把職務視為搞特殊化的權力。盡管馬克思沒有親身經曆建立與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實踐,但他所總結的人類曆史上這種嶄新的公仆型的幹群關係對今天用無產階級道德教育領導幹部以提升其道德素質有極其重要的啟示作用。
再次,要用崇高的道德品質來鍛造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要克服領導幹部身上殘存的落後道德意識,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培養和造就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新人。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和《資本論》等著作中一再指出,資本主義製度不但造成無產階級的赤貧,而且也侵蝕了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為此,工人階級“必須經過長期的鬥爭,必須經過一係列將把環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曆史過程”,通過道德革命和道德教育,消除不道德、不文明狀況,全麵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在革命鬥爭中培養曆史的主動性和自我犧牲的英雄氣概,樹立艱苦奮鬥、努力勞動、用心思索的優秀品德,相互平等、兄弟般的友愛、互相幫助、為實現共同目標聯合起來共同奮鬥的無產階級的崇高道德品質。
3.1.4無產階級道德實踐:領導幹部道德素質修養的重要途徑為了保證無產階級有效地進行道德修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些具體手段和方法,它們包括:在革命實踐中培養無產階級道德品質;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他們認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道德與利益相結合;批判和建設相結合等。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論述,成為今天領導幹部道德素質修養的重要途徑。
總之,通過深入批判在道德問題上的各種錯誤觀點,總結工人階級在革命運動中表現出來的崇高道德品質,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無產階級的科學道德觀,並提出了在無產階級政黨和人民群眾以及領導幹部隊伍中進行道德教育,道德實踐的任務,從而成為我國領導幹部道德素質修養的理論源頭。
3.2列寧的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曆史時期,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思想和無產階級的政治道德。他在《偉大的創舉》、《青年團的任務》等著作中,不僅提出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概念,而且對它的內容、原則、任務都作了全麵的闡述。為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增添了新內容。
3.2.1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水平,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列寧認為,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方針的確立,是由馬克思主義道德的應用性特點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決定的。列寧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的曆史決定論思想並不簡單地等於經濟決定論,並沒有否定主觀和道德因素對人類行為的作用。列寧說:“決定論思想確認人的行為的必然性,摒棄所謂意誌自由的荒唐的神話,但絲毫不消滅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對人的行為的評價。”由社會必然性所決定的科學的理想、信仰、信念和道德觀念,反映和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能夠指引、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性地開展建設新製度的活動;另一方麵,在落後的俄國,廣大人民群眾長時間受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封建主義思想道德的影響和侵蝕,文盲眾多,文明程度低。為了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艱巨任務,就必須大力提高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思想、文化、政治和道德素質水平。因之,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要大力開展思想、文化和道德建設。
針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時代特點和不同任務要求,列寧進一步具體化了領導幹部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在戰爭與革命時期,“我們的道德完全服從無產階級階級鬥爭的利益。”為此,就要使無產階級特別是領導幹部形成勇於犧牲、無私無畏、團結奮鬥、集體主義、嚴格遵守紀律等革命品德。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設則要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使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領導幹部形成勇於創造、維護紀律、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修養、自我提高、善於把革命熱情同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多做實際工作、力戒政治空談、“學習、學習、再學習”等優良品德。
3.2.2領導幹部道德素質修養的過程,就是培養人、教育人、提高人的過程列寧認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克服和消除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武裝起來的,具有勇於犧牲、無私無畏、剛毅英勇、不斷創造等優秀道德的革命者;革命勝利後,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一個緊迫課題,也是培養人、教育人和提高人。從深層次來看;鞏固無產階級政權是一個文化教育問題。蘇維埃機關因為缺少有覺悟的工人監督,缺少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就很有可能出現官僚主義。因此,“擺在我們麵前的首先是組織任務、文化任務和教育任務”;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進程中的中心工作,同樣是開展文化革命,培養人、教育人、提高人。列寧認為,在農民中間開展文化工作。是我們主要的劃時代的任務之一,隻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的社會主義國家。他還認為,當前蘇維埃國家機關表現出嚴重的官僚主義現象,說明工作人員缺乏必要的文化和道德修養。因此必須提出學習文化、樹立革命道德的任務,並且要把具有一定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選拔到機關,改進機關工作。基於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列寧甚至這樣說道:“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鬥爭、革命、奪取政權等方麵,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
3.2.3加強領導幹部道德建設,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領導幹部道德建設是領導幹部道德素質提升的必要條件。對此,列寧作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論述。
首先,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列寧認為,幾千年以來形成的封建主義和私有製的舊習慣、舊道德,時刻影響著人們特別是領導幹部的言行,成為前進道路上巨大的思想障礙。在俄國,這種思想障礙集中地體現為小生產的習慣勢力。小生產者“用小資產階級的自發勢力從各方麵來包圍無產階級,浸染無產階級,腐蝕無產階級,經常使小資產階級的懦弱性、渙散性、個人主義以及由狂熱轉為灰心等舊病在無產階級內部複發起來”。因此,必須要用和平的、教育的手段教育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與幾千年來形成的“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的自私惡習作鬥爭,“必須丟掉、必須盡快地拋棄‘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這個該詛咒的口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因為“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主義政黨”,就不會有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
其次,鍛煉崇高的道德品質。
列寧認為,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修煉了崇高的道德品質,例如:工人階級在浴血鬥爭中形成了勇於犧牲、無私無畏、剛毅英勇的崇高道德品質,始終堅持“社會發展的利益高於無產階級的利益;整個工人運動的利益高於工人個別階層或運動個別階段的利益”的集體主義原則;工人階級革命政黨形成了忠誠於革命、勇於自我犧牲、密切聯係群眾、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實行嚴格的革命紀律的道德品質;共產黨員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培養起來了維護黨的紀律、善於把革命熱情同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忠誠於共產主義事業、力戒政治空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修養、自我提高、“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優秀道德品質;無產階級革命家形成了緊密聯係群眾、充滿革命信心、堅忍不拔、頑強戰鬥、正直誠實、敢說真話、無私無畏、敢於承認錯誤、善於總結經驗、改正錯誤的崇高道德品質。對這一係列崇高的道德品質,列寧認為,必須係統地加以總結、宣揚和推廣,並使它成為領導幹部道德品質鍛煉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