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從馬克思到胡錦濤: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的曆史考察(中)(1 / 3)

三,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實際情況辦事,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一項重要道德品質,也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工作作風。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向全黨發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號召。要求全黨從“兩個凡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本本中解放出來,從舊的計劃經濟體製中解放出來,從“左”的習慣思維中解放出來。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又指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思想作風,是黨順應時代進步潮流,永葆先進性的根本要求。”所以,領導幹部的責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級的指示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反複告誡各級領導幹部:“培養好的風氣,最主要的是走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所以,“領導者必須多幹實事。那種隻靠發指示、說空話過日子的壞作風,一定要轉變過來。各個部門和地方,特別是主要負責同誌,都要注意這個問題。”針對某些領導幹部不如實反映情況,搞“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有意弄虛作假的行為,鄧小平嚴肅地指出:“追求表麵文章,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製止。說空話、說大話、說假話的惡習必須杜絕。”“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

四,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培育起來的優良傳統,是領導幹部崇高思想品德與情操在行動上的具體表現,也是領導幹部應有的道德素質要求。鄧小平在總結我黨取得勝利的經驗時指出:“我們黨的勝利,首先和最主要地要歸功於人民群眾對於我們的信任和支持,要歸功於全體黨員的艱苦奮鬥。”因此,“我們要堅持建黨幾十年來最好時期的傳統,就是要艱苦奮鬥,謹慎行事,兢兢業業”。“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他還提出,“艱苦創業,首先要我們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帶頭。”鄧小平在總結1989年政治風波的經驗教訓時,認為忽視艱苦奮鬥的教育是我們的最大失誤,“對於艱苦創業,對於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最大的失誤。”我們“在經濟得到可喜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沒有告訴人民,包括共產黨員在內,應該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堅持這個傳統,才能抗住腐敗現象。所以要加強對人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艱苦奮鬥。這是中國從幾十年的建設中得出的經驗。”所以,鄧小平一再要求領導幹部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他說:“現在強調一下艱苦奮鬥的作風特別重要,有了這一點,好多事情都會變化,都會好起來。所以現在選幹部,特別是選高級幹部,要選艱苦奮鬥或者比較艱苦奮鬥的。”“現在需要全國的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起模範帶頭作用,把我們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係群眾的傳統作風很好地恢複起來,堅持下去。”並反複強調:“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後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要教育全黨同誌,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勤奮工作,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克己奉公,為黨的事業做出貢獻。

五,發揚民主發揚民主,是鄧小平一貫倡導的領導幹部應具備的道德意識和道德作風。要發揚民主,就必須克服官僚主義。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鄧小平多次對領導幹部發出向官僚主義作鬥爭,培養民主作風的號召。鄧小平嚴厲批評了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義現象: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等等。鄧小平還深刻剖析了官僚主義的階級實質和社會根源,指出,“官僚主義是小生產的產物”,是封建主義殘餘尚未肅清的表現。“要搞四個現代化,把社會主義經濟全麵地轉到大生產的技術基礎上來,非克服官僚主義這個禍害不可”。

鄧小平還就領導幹部如何樹立民主作風提出了兩個方麵的具體要求:一是要善於集中群眾中的正確意見,讓大家敞開思想,暢所欲言,敢於講心裏話,講實在話;二是對不正確的意見要給予適當的解釋,對思想問題,無論如何不能采取打擊、壓製的手段。鄧小平指出:領導幹部隻有克服官僚主義,發揚民主作風,才能調動基層和群眾的積極性,帶來“黨內生活的偉大進步,對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將起巨大的促進作用”。如果不克服官僚主義,“不徹底消滅這種家長製作風,就根本談不上什麼黨內民主,什麼社會主義民主。”

六,團結共事黨的團結和統一,是黨的生命。團結是力量,團結是社會主義事業發達的重要保證。鄧小平要求各級幹部必須具有“善於與人團結共事的高尚品格”。要做到團結共事,就必須有顧全大局的道德境界。鄧小平高度評價劉伯承同誌“黨性很強,突出表現在考慮問題從黨的全局出發,事事顧全大局,服從大局.為了黨的整體利益,他總是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和局部的利益,總是主動挑起最艱巨最危險的任務,兢兢業業,排除萬難去圓滿完成”,“他始終把自己的一切貢獻於、服從於黨的需要,把自己融合於黨的事業之中,毫無個人榮辱得失的考慮,真正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鄧小平號召各級領導幹部應做到“顧全大局,識大體,能容忍各方麵,團結各方麵”。首先,要求所有幹部要加強彼此之間的相互團結。其次,各級幹部也要加強與人民群眾的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組成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七,勇於創新勇於創新是鄧小平對領導幹部提出的具有時代精神的道德要求。二戰以後,世界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新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經濟實力和以新技術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已成為當今世界競爭的主要特征。鄧小平敏銳地觀察到世界的潮流和時代的變化,指出時代的發展變化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對領導幹部的精神麵貌、魄力膽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領導幹部如果不能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於創新,“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批評了在長期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因循守舊,安於現狀,不求發展,不求進步,不願接受新事物”的保守落後的道德心理;批評了一些幹部四平八穩、墨守成規、精神萎靡、思想僵化的精神狀態。他說:“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為了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鄧小平又多次教導領導幹部,不要怕冒風險,膽子還要再大些。20世紀90年初針對有人擔心改革的方向性質而提出的姓“資”姓“社”問題,鄧小平及時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準,鼓勵廣大幹部,“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所以,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都應該做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開拓、勇於創新的闖將和模範。

3.4.4指明了領導幹部道德素質鍛煉的方向鄧小平總結了我黨在思想道德建設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也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反麵教訓,提出了加強領導幹部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領導幹部道德素質水平的具體途徑,為領導幹部的道德素質鍛煉指明了方向。

一,強化道德追求,踐行共產主義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人們對某種社會道德關係、理想道德人格的憧憬和向往,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它是道德規範體係的靈魂和支柱,是統攝人們思想行為的最高價值目標和動力源泉。道德追求,是人用高尚的道德手段去實現高尚的道德目的的行為過程。因而,鄧小平對領導幹部的道德理想最為重視,自然把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不斷追求、踐行共產主義道德,納入領導幹部道德鍛煉的方向。鄧小平認為,作為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應該站在社會道德的最高層次上,樹立共產主義道德理想,堅定共產主義道德信念。他指出:“要教育全黨同誌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負責幹部,就愈要高度重視、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我們要堅持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係指導整個工作;用共產主義道德約束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服從組織’,‘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二,加強道德培養,陶冶領導幹部道德情感道德心理學認為,道德培養,是指道德品質的自我鑄定過程,是把從道德教育、道德評價等道德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經過道德修養的揚棄,將可以肯定的因素再消化,轉化為個人品質的定型。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其道德培養過程,實質上是其道德情感的陶冶過程,核心是指領導幹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的協調和處理過程。對此,鄧小平的論述頗多。他認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自己的黨,是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密切聯係群眾,應具體體現在對群眾生活的關心上。他說:“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這個問題不是說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要做踏踏實實的工作。比如鋼鐵工人勞動那樣重,而蔬菜少、肉類缺,基本條件都保證不了,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具體地去研究解決。”1979年鄧小平在《高級幹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講話中更強調要“切實關心群眾生活”。如果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有所疏離,領導幹部心目中隻有自己,沒有群眾,就會嚴重損害黨群關係,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曆史經驗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群眾。隻要你關心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不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眾一塊吃苦,任何問題都容易解決,任何困難都能夠克服。”密切聯係群眾還要勇於主動地接受群眾的批評監督。鄧小平向來把群眾監督作為對黨員和幹部進行監督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讓群眾來監督批評,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勇於主動地接受群眾批評和監督是每個黨員和領導幹部的應備品質。密切聯係群眾還要防止驕傲自滿。作為執政黨的一員,很容易滋長驕傲自滿情緒,稍有一點成績就看不起群眾,好像比群眾高出一頭,對群眾指手畫腳,“這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宗派主義傾向,也是一種最脫離群眾的危險傾向”。黨員、領導幹部“如果驕傲自滿起來,不前進,脫離群眾,那就喪失了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因為,“我們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工作。當我們的工作是正確的努力的,因而我們得到了人民群眾的信任的時候,這對於共產黨員說來,就是最高的獎勵。”要密切聯係群眾,還要反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的核心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顛倒了個人與群眾的關係,把領導者的地位錯誤地看成是統治者的地位,把為人民服務的崗位看成是統治崗位,把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這個分工不同的關係看成是等級關係、主仆關係和君臣關係。用這種剝削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就必然對黨和人民群眾不負責任,就必然會脫離群眾,犯官僚主義錯誤。在現實生活中,官僚主義的表現多種多樣。鄧小平對此歸納了24種: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麵,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成規,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及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複,貪贓枉法,等等。因此,他反複強調群眾路線不能丟,而且要經常地加以強調,並結合新的實際加以堅持和發展。“隻有克服了官僚主義,提高了效率,調動了基層和人民的積極性,四個現代化才真正有希望。”

三,加強道德修養,提升領導幹部道德境界道德修養是道德的內在發生機製,集中體現了道德的自律性特征。道德的自律性是說,道德本質上是一種自主、自覺、自願的行為活動,它是基於道德行為主體對客觀存在的道德規律的深刻理解和責任感而發生的,是基於行為主體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內在需要而產生的。它是行為主體在道德活動中積極能動性的表現。道德修養就是發揮道德自律性的實踐過程,,也是領導幹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重要的方法和途徑。鄧小平對領導幹部的道德修養問題作了較全麵的闡述。首先,他強調了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要求每個幹部都要把黨性放在第一位,要“嚴於律己”、“自覺遵守紀律”、“不要近水樓台先得月”。其次,他強調了道德修養的內在鬥爭性和批判性,要求領導幹部積極開展對封建道德、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道德的批判與鬥爭,堅決抵製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再次,他強調了道德修養的榜樣性。他反複強調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做到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他諄諄教導全黨:“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誌以身作則。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誌又是全黨的表率。”“現在需要全國的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起模範帶頭作用,把我們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作風很好地恢複起來,堅持下去。”這樣,就能真正維護黨和政府廉潔公正的形象,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就會大大提高。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對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提出明確的要求,一是顧問委員會的成員要聯係群眾。二是在保持黨的優良作風方麵要以身作則。鄧小平指出:“搞精神文明,關鍵是以身作則。”同時對各級領導幹部提出嚴格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更應該嚴格遵守黨章、遵守《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起模範作用。”此外,他還強調了道德修養的高標準性。他要求領導幹部以毛澤東、周恩來為楷模,他指出,毛澤東、周恩來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黨全軍的光輝典範,領導幹部,特別是老幹部要以毛澤東、周恩來為榜樣,嚴格自律,刻苦修養,努力把自己的道德覺悟不斷提升到新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