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5日,在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上,江澤民進一步概括了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要求:一是要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二是努力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係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堅持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三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善於開拓前進,具有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四是模範遵紀守法,保持清正廉潔,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自覺拒腐防變,堅決反對消極腐敗現象;五是刻苦學習,勤奮敬業,不斷加強知識積累和經驗積累,具備做好本職工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並提出要以思想政治建設為重點。這五項基本要求,是對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建設這樣的高素質的幹部隊伍,是保證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領導全國人民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需要。
根據江澤民對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要求的深刻認識,黨的十五大通過的黨章規定:“黨的幹部是黨的事業骨幹,是人民的公仆。黨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幹部,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模範地履行本章程第三條所規定的黨員的各項義務,並且必須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1)具有履行職責所需要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水平,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2)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立誌改革開放,獻身現代化事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艱苦創業,開拓創新,做出實績。(3)堅持實事求是,認真調查研究,能夠把黨的方針、政策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相結合,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反對形式主義。(4)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有實踐經驗,有勝任領導工作的組織能力、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5)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清正廉潔,勤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係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任何濫用職權謀取私利的不正之風。(6)堅持和維護黨的民主集中製,有民主作風,有全局觀念,善於團結同誌,包括團結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同誌一道工作。”
3.5.3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關鍵環節作為執政黨骨幹的領導幹部,既要對黨負責,加強包括黨風在內的黨的建設;又要對國家和人民負執政的責任,加強廉政建設,二者在領導幹部身上是重疊交叉、密不可分的,黨風影響政風,甚至決定、主導政風,政風影響黨風,影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影響黨風問題的解決。所以,提升領導幹部道德素質,必須加強領導幹部的黨風廉政建設。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繼承前人有關黨風建設理論的基礎上,結合黨風廉政建設新的實踐,對“黨風”進行了比較科學的、比較規範的概括。他指出:“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創造力、戰鬥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內容。……黨的作風狀況,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關係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作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命。”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必須堅決反腐敗。1996年10月10日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中寫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民主法製教育,加大反腐敗、掃除社會醜惡現象和打擊刑事犯罪活動的鬥爭力度。”“按照中央的部署,堅持不懈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持久地開展反腐敗鬥爭”。在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黨風建設、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並列提出。到黨的十四大報告把“端正黨風和加強廉政建設”並列使用,指出:“堅持反腐敗鬥爭,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重大問題。”並一再告誡全黨:“反腐敗這個問題不解決好,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沒有堅強的政治保證,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至1997年1月江澤民在中紀委第八次全體會議上的《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的講話,進一步強調:“反腐敗鬥爭和黨風廉政建設要貫穿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反腐敗鬥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黨的十五大進一步強調“反腐敗是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鬥爭”,“要深刻認識反腐敗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既要樹立持久作戰的思想,又要抓緊當前的工作”。“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全黨同誌一定要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認識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義,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黨內不允許有腐敗分子的藏身之地。我們一定要以黨風廉政建設的實際成果取信於人民。”
3.5.4當好“三個代表”:考量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根本標準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科技革命不斷深入,人類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深刻的變化。時代在前進,文明在升華。麵臨這個奔騰澎湃的曆史潮流,領導幹部要緊緊地把握時代的脈搏,經得起任何風浪和險阻的嚴峻考驗,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那就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當好“三個代表”,以提升自身的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的問題。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都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隻有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強大的物質文化基礎;隻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保證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才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衝天的幹勁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貫穿“三個代表”的一根紅線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如毛澤東所教誡的:“隻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隻會被我們所壓倒。”
共產黨是工業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黨的先進性與聯係群眾的廣泛性是統一的。黨的先進性、代表性植根於她的階級和聯係群眾的廣泛性之中。毛澤東曾說,隻有領導骨幹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便將成為少數人的空忙。但如果隻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群眾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和提到高級的程度。黨要引領時代和社會前進,充當開路先鋒,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她必須具有披荊斬棘、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開創新局麵。為此就需要進一步解決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曆史性課題。這樣,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特別是領導幹部隊伍就具有決定性意義。為此:——領導幹部要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忠實代表。人類已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成為世界主潮。各國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高新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求廣大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地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矢誌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戰略以及“人才強國”戰略等,並在這些戰略實施中全麵修養道德素質和提升道德素質水平。隻有這樣,才能把握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尊重知識,搶占21世紀的製高點,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領導幹部要忠實地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就要求廣大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正確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的方向,很好地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決反對國際敵對勢力“分化”、“西化”的圖謀和我國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剝削階級腐朽落後的思想文化的侵蝕;在人民群眾中宣傳和身體力行最近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五種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向前的精神;艱苦奮鬥、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並用這些精神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使之成為大家的自覺追求,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同時用這些精神武裝自己,全麵鍛煉道德素質,提升道德素質水平。
——領導幹部要始終地、忠實地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在群眾中做艱苦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群眾從實際出發,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社會政治局麵。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核心和根本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其他兩個代表的出發點和歸宿,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貫串這“三個代表”的一根紅線。如果說過去講的“為人民服務”更多的是從政治倫理的視角來講的,即要求廣大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必須建立“為人民服務”的政治觀、曆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今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的“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表現,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更要在全體人民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的精神中講的“為人民服務”,已不隻是限於政治倫理原則,而要使之發展為社會倫理原則。
為什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人民服務”的觀念需有這種改變呢?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製,是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具有兩重性:一方麵,生產商品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利潤的追求;另一方麵又要滿足他人的需求,以實現商品的社會價值。這種利己和利他的兩重性,在資本主義私有製社會,商品生產的利他性幾乎淹沒在利己性的汪洋大海中,凸現了利己性。如馬克思指出的: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為另一個人服務,目的隻是為自己服務;每個人都把另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像交出一隻“看不見的手”去自發調節,人們稱之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則不同,它是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其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社會人民的共同富裕,這不但有需要,而且有可能由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因此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樣也就把“為人民服務”由政治倫理原則延伸到社會倫理原則,而成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這對廣大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來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不具有更加深層次的特殊意義。古人雲:“養民生,複民性,禁民非,治天下之三要。”又說:古代官員能“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些思想的精華因素,仍然是值得領導幹部深思並加以批判吸收的。
今天,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堅持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須首先要求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牢牢記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並通過他們的模範行動進一步建立黨和群眾的血肉聯係。隻有察民情、順民意、得民心,通過以心換心,以心貼心,心心相印,上下一心,把黨心民心凝聚起來,融為一體,風雨同舟,患難相共,才能為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不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當好“三個代表”,是領導幹部道德素質修養的關鍵,是考量領導幹部道德素質的根本標準。還是江澤民同誌說得好:“所有的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都要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這三個‘代表’,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這樣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黨員、合格的黨的領導幹部”,才能增強自己拒腐防變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的執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