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羈(2 / 2)

“老吳,都曉得了吧?咱們一起走吧。昨天我就在找你,我已經報名了。我還寫了決心書,堅決要求到最窮困的山區去。”

吳能剛才在學校轉了一圈,已經看到不少貼出的決心書,寫得都很慷慨激昂的。沉寂了一陣的學生們再度振奮起來,他們又成了運動的主角。他想就是要去,也不著急在早晚這幾天,就問武興華:

“小武,咋這樣著急?不是才剛開始嗎?”

“我要爭取第一批就走,聽說還有人寫了血書,不著急不行啊!”武興華的聲調仍然是激動的。軍帽下那兩把短刷子式的辨子左右晃動。

“我還得想一下……找幾個人問問。”吳能的話有些遲疑。心裏卻在想:寫血書,有那個必要嗎?

“啊……想一下?啥意思?”

武興華一愣,像不認識吳能似的看著他。她認識吳能有幾年了,在她心目中,吳能就是一個各方麵都很優秀的學生。今天吳能這話實在讓她吃驚,立即說:

“這有啥好想的?毛主席的最高指示,那是每個人都必須執行的。你要想啥?又有啥好想的?難道跟著偉大領袖走還會有錯嗎?”

吳能沒有再說話,從昨天到今天他心裏也很亂,也曉得一句兩句跟武興華說不清楚。那時家裏有收音機的人家不多,吳能家有。那天晚上他在收音機裏聽到了這個消息,但沒聽全,還有點半信半疑的。報紙上一登出來後,他確信這是真的了。他一直在想這件事,開初覺得這事來得太突然,細想也還是有一些前兆的。

在1966年他們這些高中畢業生準備考大學期間,上麵就提出了麵向農村、麵向邊疆、麵向基層、麵向工廠這“四個麵向”的分配安置方針,緊接著來的“文革”把這些都衝了一個稀裏嘩啦。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大學已不招生,工廠生產不正常,根本就無法大量接納新人員。所謂的四個麵向,實際上就剩下一個“麵向農村”了。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前兩年報紙上報道過北京等地中學生到農村落戶的消息,雖說是個別人的行為,但報紙上是大篇幅地報道,顯然是一種方向引導。文化大革命促成了這種一鍋燴式的上山下鄉運動,讓他們這一屆趕上了。如今,他心中的那個大學夢是破滅了。而下鄉去呢?他心裏又有一點不甘。不過,現在最高指示讓學生都下鄉,這不下鄉行嗎?這不下鄉以後又該如何辦?昨天碰到的一些同學和熟人都表示要下去,這讓他心裏更亂了。

今天,當武興華約他一起走時,他確實沒有想好。所以他表示自己還沒有想好,要等一下,就說:

“小武,就是要去,也不急在這兩天,晚幾天有啥關係嘛。”

“老吳,你咋不像我原來認識的那個吳能了。這事有啥好猶豫的?既然早晚都得走,等一下有啥意義!再說,這是毛主席的號召,還需要觀望嗎?”武興華的熱情碰在吳能的冷淡上,讓她的問話透出了質疑的口氣。

寒風中蕭瑟的樹木襯托出校園熱氣騰騰的氣氛,樹與樹間,懸掛著不少大紅的橫幅:到農村去,到山區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和熱血灑在廣闊天地。滿校園的學生來來往往,一堆一堆的人議論著,擺談著,臉上洋溢著青春朝氣。

他們已經走出校門,走完一段共同的路,回家就不在一個方向了。吳能看著眼前精神振奮的武興華,曉得她是那種毛主席揮手我前進式的熱血青年,在這個事情上跟她扯不清的,扯多了難免傷感情。於是說:

“你看這樣好吧,你隨班級先走,或者自由組合也行。我再等等。”

“既然這樣,你就等吧!”武興華轉身走了,語氣有些不高興,走了兩步又停下腳步,“老吳,我高高興興來找你,結果你讓我很失望。”

武興華一邊往家走一邊生吳能的氣。文化大革命搞到現在,確實沒學生啥事了,多數學生們都在彷徨,不曉得下一步的出路何在?武興華也是懷著同樣的心態,今後出路何在?******讓學生上山下鄉的指示一出來,武興華又看到了方向。吳能對文化大革命不感興趣了,她曉得,也能理解,但她沒有想到在上山下鄉運動這種大是大非麵前,他還這樣猶豫。她心裏想:他要等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