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吳能的考慮
第二天,吳能的母親問他去不去,並說這是國家的號召,年青人應該響應國家號召。我們也希望你去。再說左鄰右舍都在看著我們家,不去不妥吧?讓人家怎樣看待我們家……
吳能說:“我不想去,但……還沒有最後想好。”
他昨天和武興華分手後,又回學校轉了一圈,問到的人都說要下鄉去,還沒有碰到一個說不去的人。這兩天他一直躊躇不決。
吳能母親詫異地看了他一眼,沒說話。心裏卻在想,這幾天他們在等吳能說這事,但吳能一直未說,她有點著急,終於忍不住就先問了。一聽兒子說不想去,她馬上轉頭看著丈夫。
吳能父親平靜地說:“我跟你媽的意見一樣,你應該去,早去早主動。不僅是左鄰右舍看著,我們單位上的人也在打聽。你注意到沒有,******是如何說的:要說服城裏的幹部和其他人把子女送到鄉下去,還強調了‘來一個動員’,這肯定是一場很大的運動。以後相關部門肯定會有具體的一些措施的。”
吳能父親還有一些話沒說出來,他想既然是運動,就不會那麼簡單,肯定會有多方的舉措,壓力會來自各個方麵。每次運動都是逐步深入的。
“看是看到了,我還沒有想那麼多。”吳能回答。他心裏卻在想,當初文化大革命開始時,父親就勸他說,參加政治運動慎重點。這次父親的態度一反常態,反倒積極了,讓他不解。
“你願意想想,可以。好好想想,我們的態度是你應該去,但你已經是21歲的人了,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吧。”父親說完話,很認真地看了他一眼。
吳能父母是機關幹部,說完話就上班去了。留下吳能一人在家琢磨這事。
這幾天,吳能一直在家中想這件事,他沒有想好,所以還沒有跟父母商量。父母先問到了,他說出了心裏的想法,並向父親投去感激的目光,對父親的理解表示感謝,沒再說話。他心裏很矛盾,不曉得是去好還是不去好。他甚至在心裏想,要是像武興華那樣想法少點,跟著上頭走就行了,該多好呀,可惜自己又做不到那樣。“文革”運動讓他學會了不盲從,但他現在犯愁的是自己的判斷對不對。
第三天下午,方二來找吳能,問他咋打算的。方二跟吳能是一個學校的,是高68級的學生,是吳能的好朋友。吳能的家,方二經常來,是熟門熟路,身體強健的他跨進門,像刮進一陣風。一見吳能,還沒來得及坐下,就開門見山地發問:
“老吳,你是咋想的?我們班的人都報名了,我是真不想去。農村又窮又落後,年年農忙時我們都下鄉勞動過,曉得農村的實際情況,7億農民的農村去幾個知青能改變啥?就像幾粒沙子丟進汪洋大海,影子都見不著。但不去又咋辦?我到學校沒有找到你。這幾天我就在家中跟我兄弟扯這事,問他咋想的?他就一句話:想啥想?上頭讓走就走嘛。你看,反搞得我沒話說。我兄弟已經準備第一批就走,我老爸這兩天忙著為我兄弟準備行裝,還沒顧上管我。老吳,你到底是咋個想的嘛?”
“方二,坐下說,別著急。你說的那些知識分子在農村大有作為的話,是過去的最高指示,現在最新的最高指示是強調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看清楚了,是讓你去受教育的,還說很有必要。不是讓你去改天換地了。”
方二性格豪爽,平日說話就幹脆。今天也如此,對細枝末節他難得想,屁股一落在椅子上就說:
“老吳,不用管它是讓學生去改天換地,還是讓學生去接受再教育,哪種提法不都是讓學生下鄉嘛。在我看來,沒啥區別。你倒是說你是咋想的吧。”
“方二,這幾天我就為這事想來想去,也沒想好。我也是真不想去,但不去又咋個辦?不去又要得不?腦殼都想大了。我爸說了,先是自願報名,自願報名之後,就要開始動員了。”
“我懶球想這些。老吳,反正我跟你一致行動,你不去我就不去,你要去我跟你到一個生產隊。”
吳能和方二都有冬泳的習慣,這些天為上山下鄉的事,顧不上去了。吳能看了一眼案桌上的座鍾,時針已經指過下午5點,估計到江邊也找不到人了。就對方二說:
“今天有點晚了。明天下午我們到江邊去,問問李軾他們咋樣?他們通常下午都在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