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什麼是“把字句”?怎樣運用“把字句”?
所謂“把字句”,也是一種動詞謂語句,但它是用介詞“把”構成比較特殊的句子。把字句中的動詞表示處置的意思,或者有處置影響的意味,動詞後麵帶補語,表示處置的結果或影響的程度。例如:
A.他們把凶手抓住了。
B.你把我嚇壞了。
C.他今天把屋子收拾得又幹淨又整齊。
用“把”字的格式受到許多限製,以下是比較重要的幾點:
第一,受“把”字結構修飾的動詞一般不能是一個單獨的動詞,尤其不能是一個單音節的動詞,它前後總跟著一些別的成分。例如可以說“把門關上”、“把門一關”、“把門關緊”,但是不能說“把門關”(舊戲唱詞中才有這種用例)。如果下麵的例句不補上括弧中的成分,整個句子就站不住了。
①把孩子給(我)。
②把它扔(了)。
③把衣服洗(洗)。
④把什麼(都)忘(了)。
⑤把這杯茶喝(完)。
第二,受“把”字結構修飾的動詞一般是表示處置意思的及物動詞,而且是行為動詞,在意念上能夠支配或影響“把”字的賓語。例如:“貓把老鼠吃了”,動詞“吃”可以支配“把”字的賓語,因為可以說“貓吃老鼠”。
非行為動詞有三種:一是表示存在的,如“存在”、“在”、“有”這一類動詞。這類動詞不表示人的行為,而隻表示人或物存在不存在。這類動詞能夠帶賓語,但不能用“把”字。不遵守這一點,句子就十分別扭:
⑥大家都為你加油,你可要把信心有!
⑦明天正好把家在,請你和老王一同來。
二是表示感受的動詞,如:“看見、聽見、聞見、見到、知道、感覺”這一類動詞,它們也有賓語,但也不能用“把”字,否則句子就不通。例如:
⑧昨天到底把他見到了。
三是表示趨向的動詞,如:“上、下、來、去、起、回、過、離開、接近”這一類詞,它們也有賓語,但也不能用“把”字,下麵的句子實際上是不通的:
⑨白族女兒頭一次把大學上。
⑩小兩口高高興興把家回。
第三,否定詞和能願動詞隻能放在“把”字之前,不能放在“把”字之後。例如:“不把帝國主義放在眼裏”,不能說“把帝國主義不放在眼裏”。“你必須把這項工作做好”,不能說“你把這項工作必須做好”。至於否定詞作補語,如“洗不幹淨”、“說不好”、“認不出”、“接不到”這類格式,隻能構成一般動賓句,用來構成把字句十分別扭。例如:
(11)學生們不但把功課學不好,身體也弄垮了。
(12)你把這點兒困難也戰勝不了,怎能擔負更艱巨的任務?
第四,把字句的動詞後頭一般不能再帶賓語。下麵這些句中的“把”字都用錯了。
(13)他把黑亮的眼睛環視著周圍的群山。
(14)他把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
(15)我們要把學到手的技術真正發揮作用。
例(13)的“把”應改為“用”,例(14)的“把”應改為“在”,例(15)的“把”應改為“讓”。這是因為謂語動詞後麵既然帶了賓語,再用“把”字,就不符合“把”字結構的賓語在意念上就是動詞支配的對象這個要求。但是在下麵幾種情況中,動詞後麵是有賓語的:
(16)把這支筆給他。
(17)把衣服脫了一件。
(18)把兩個人撤了職。
(19)把隊裏的情況作了分析。
(20)張老師把李小明變成好人。
例(16)“把”的賓語是直接賓語,“給”的賓語是間接賓語。例(17)“衣服”作為一般賓語同“把”組成了介詞短語,“一件”作為數量賓語,仍然在動詞後頭。例(18)原來說“撤了兩個人的職”,改說成把字句,“職”就作為“保留賓語”留在動詞後頭。例(19)原來是“分析了隊裏的情況”,現在動詞“分析”作為“行為賓語”,被放在增加的“傀儡動詞”“作”之後了。例(20)是一種特殊的把字句,動詞後頭總要有賓語,特殊就在於動詞不是主語發出的動作,不能按照一般分析把字句的方法,認為整個“把”字結構(即介賓短語)是狀語;這個“把字句”實際相當兼語式謂語句,“把”是“使”的意義。
第五,介詞“把”的賓語通常是有定的。試比較:
(21)你把這支筆給他。
(22)你給他一支筆。
例(21)的“這支”就不是例(22)的“一支”那樣泛指的了。“這支筆”不再是任何“一支筆”,而是在說話人和“你”雙方的心目中都知道的、具體的、特定的某一支筆。正因為這樣,“把”的賓語在需要修飾語的時候,須加表示特定的詞語,如指示代詞“這、那”等。
綜合以上分析,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動詞受事代表有定的事物,宜用“把”字提前,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仍然放在動詞後邊;受事代表無定的事物,就隻能放在後邊作賓語。
二、動詞後邊的補充成分很簡單,賓語可以放在後麵,也可以用“把”字與之組成介賓短語;動詞後麵的補充成分比較複雜或動詞受事本身比較複雜宜用把字句。如:“他把昨天買來的一本新小誠放進那個紅漆書櫃裏。”
三、動詞受事可前可後的句子,采用哪一種句式,要看哪一種句式更有利於上下文的連貫。此外,如果強調動作的情景、結果等,也宜用把字句。如:“我們把敵人打垮了。”
17.什麼是“被字句”?怎樣運用“被字句”?
“被字句”就是用介詞“被”字構成的句子,它是與“把字句”對應的一種特殊的句子。比如說:
甲把乙抓住了。
甲被乙抓住了。
“甲把乙抓住了”的意思是“甲抓住了乙”,“甲被乙抓住了”的意思是“乙抓住了甲”。同樣的甲乙,在把字句裏,甲是動詞“抓住”的施事,乙是動詞的受事;在被字句裏,甲是動詞“抓住”的受事,乙是動詞的施事。這就是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決定了被字句的使用規律,有許多是和把字句相通的。
被字句可以分成出現施動者和不出現施動者兩大類。下麵兩個例句,每句代表一類。
①屈原死後,被一條大魚馱回秭歸。
②後來屈原被流放到汨羅江一帶。
例①,“被”字後麵帶著名詞性成分(“一條大魚”),這個名詞性成分是後頭動詞的施事者。這種引進動作的施動者的被字句,叫“完全的被動句”。例②,“被”字沒帶名詞性成分,直接放在動詞前頭,表示被動的意義。這種不出現施動者,隻表示被動意義的被字句,叫“簡單的被字句”;其中的“被”字因為沒帶賓語,不是介詞,而是助詞。
被字句的主要作用是在受事句中引出施事者,所以,人們用的大多是完全的被字句。簡單的被字句隻有在特別強調主語的被動性時,才用得到。
介詞“叫、讓、給”跟“被”字的作用大體相同,在口語裏,這三個詞用得比“被”字多。例如:
③如果給田園詩人見了,必將讚歎為絕妙的題材。
④你的手指叫紙煙熏成什麼樣子?
⑤那本書讓人借走了。
在現代漢語裏,“被”字用得遠不如“把”字頻繁,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漢語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不一定用“被”字。例如“眼鏡兒打破了”。甚至施事在句子裏出現的時候,也不一定非用“被”字不可。例如“眼鏡兒我打破了”、“眼鏡兒是我打破的”。第二,從曆史上來看,被字句所表示的事情對於受事者多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例如:
⑥我們被人欺負了。
⑦老太太也被風吹病了。
⑧史妹妹這樣一個人,又被她嬸娘硬壓著配人了。
後來逐漸突破了這種限製。例如可以說“他被選為工會主席”。但傳統的用例仍有影響。例如我們隻說“這個字被他寫壞了”、“墨水被他打翻了”,可是不說“這個字被他寫好了”、“墨水被他買來了”。
下麵句子裏的“被”字都是多餘的:
⑨所有關於祖國建設的圖片都被貼在我們寢室裏。
⑩新人物往往被寫得相當軟弱。
‘把”、“被”連用在一個句子裏的情況很少見,有時偶一出現,也是“被”在“把”前。例如:
(11)座山雕欲開槍,被楊子榮一腳將槍踢飛。(“將”相當“把”)
如果“把”在“被”前,是不通的:
(12)後來,把東西的一堵牆也被他拆了。
被字句的主語既然是受事,動詞後麵一般是不應再帶受事賓語的。被字句動詞後邊帶賓語限於以下幾種情況:
一、賓語是主語的一部分或屬於主語。
(13)小王被狗咬傷了腳。
(14)房屋被洪水淹沒了一大片。
二、賓語是主語受動作支配而達到的結果。
(15)凶手被他們抓進了派出所。
三、主語指處所。
(16)窗戶被工人們刷上了綠漆。
四、動詞和賓語組成固定短語。
(17)這話被你打了折扣。
下麵的被字句用錯了:
(18)我被眼前的美麗景色迷了路。
(19)衣服被洗淨了油垢。
被字句的施動詞一般不能用單個的動詞。用雙音節動詞,則在“被”前也應有能願動詞或表示時間的詞語。例如:
(20)這句話可能被人誤解。
(21)你的建議已經被黨委采納。
被字句的動詞也應當是及物的。如果將不及物動詞用於被字句,其主語不可能是受事,這就不符合被字句的基本要求了。例如:
(22)我被這情景愣住了。
被字句是否定式,同把字句是一樣的:否定詞隻能放在“被”字之前,不能放在“被”字之後。例如:(21)你說的那句話沒有被他們聽見吧?
被字句、把字句、一般的“動詞+賓語”句有時候可以互相變換。例如:
(24)我被雷聲驚醒了雷聲把我驚醒了雷聲驚醒了我。
18.什麼是省略?運用省略應注意哪些問題?
語法上講的省略,主要是下麵這些情形:
一、對話省:你去嗎?﹝我﹞去。
二、承前省:那本書拿來了嗎?我馬上要用﹝那本書﹞。
三、蒙後省:﹝他﹞在醫院裏療養了三個月,他漸漸恢複了健康。
所謂“省略”,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裏,省去句子的某一個或幾個成分不說,所以又叫“句子成分的省略”。上述三種情形,就是在對話中,或在上文已經說到,或在下文就要說到的語言環境裏,分別省去主語、賓語的。這是省略的第一個條件。省略的第二個條件是:省略的部分必須很明確,可以肯定地補出來,而且不能在兩可之間。比如,戲院的檢票員向沒有出示門票就要進去的人說:“票!”我們就不能確定省略了多少詞,哪些成分。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精神狀態可以把這個“票!”解釋為多種不同的句子的省略。所以這是一種非主謂句,不是句子成分的省略。此外,文學作品、日記、科技用語中也常常用一個詞或者主謂短語以外的各種短語構成非主謂句,如“1982年。”“雨。”“火!”等等。這些句子,同樣不能明確說缺少了什麼成分,所以也不算是省略。又如:“下雨了。”“禁止隨地吐痰。”是不用主語或補不出主語的句子,也不能算是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