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4)(2 / 3)

斷定一個句子是不是省略了什麼成分,應當注意兩點:

第一,如果一般的結構就是用這麼幾個成分,盡管這個意思也可以用較多的成分組合來表達,也不是省略。例如“下雨了”是一般結構,不是“天下雨了”的省略。

第二,不能把今天語言裏實際存在的表達方式了解為今天的實際語言(或叫現實語言)不存在的結構的省略。例如:“二哥”、“逛公園”不能了解為“第二哥”,“逛於公園”的省略。因為現實語言裏不存在這種結構。

哪些成分可以省略呢?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省主語。例如:

①我就站住,﹝我﹞預備他來討錢。

②﹝老通寶﹞看見阿多站在那裏笑嘻嘻地望著外邊的女人們吵架,老通寶的臉色就板起來了。

③小娥笑著說道:“﹝你們﹞別瞎張羅了,我爸沒有病。”

二、省謂語。例如:

④“這兩本書,哪一本好?”“這一本﹝好﹞。”

⑤他任勞任怨,你也一樣﹝任勞任怨﹞。

三、省賓語。例如:

⑥你吃過飯了嗎?“吃過﹝飯﹞了。”

⑦小芹兩三歲的時候,就非常伶俐乖巧。三仙姑和老相好們,這個抱過﹝小芹﹞來說是我的,那個抱過﹝小芹﹞來說是我的。

⑧小二黑自己沒有錯,當然不承認〔錯﹞。

四、同時省略幾個成分。例如:

⑨“他們學校什麼時候放暑假?”“﹝他們學校﹞七月十五日﹝放暑假﹞。”

⑩“他們打死幾隻麻雀?”“﹝他們打死﹞五隻﹝麻雀﹞。”

五、有所省,有所合。例如:

(11)提出﹝問題﹞並解答了問題。(省賓合動)

(12)無論做領導工作還是﹝做﹞具體的業務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省動合賓)

(13)哪個好﹝哪個﹞不好,心裏都有譜。(省主合謂)

關於省略,語言學家的看法也不是一致的。呂叔湘先生說:“從前有些語法學家喜歡從邏輯命題出發講句子結構,不免濫用‘省略’說,引起別的語法學家的反感,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說是隻要說出來的話能讓人懂,其中就沒有任何省略。”(《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例如黎錦熙先生說的“省略”範圍就很大。“這酒太淡”,他認為實在是說“這酒的味太淡”。“這棵樹的葉子都紅了”,是“這棵樹的葉子的顏色都紅了”的省略。(《新著國語文法》)王力先生則認為:“所謂省略,隻是語法上一種便利的解釋而已。然而這種便利的解釋,亦自有其限度,若勉強補出了其所謂省略部分之後,完全違反該族語的習慣,成為一種沒有人說的說法,那麼,這省略的理論便不能成立。”(《中國語法理論》)張誌公先生說:“所謂省略,必須是這種情形,照一般的句法要用這麼幾個詞的句子,由於有了上下文或是一定的客觀環境,把其中的一部分省去不說(比如省去了“甲”,隻說乙丙丁),這才叫省略。”(《漢語語法常識》)

呂叔湘先生指出:“要是平心靜氣來考慮,應該說是有省略,但是有條件。”我們認為,黎先生從邏輯上、心理上要求“結構完整”,省略的範圍確是太大了,如“大江東去”,硬要說是“大江向東去”或者“大江的水向東流去”就違背了現實語言的習慣,也太囉嗦。我們說話寫文章,目的是讓人聽得懂,看得懂,不致產生歧義,在這個前提下,也要求語言的經濟簡要。這即是說,省略,有一定的條件,一定的範圍。

運用“省略”也應當有一定的條件和範圍。當省而不省是囉嗦,不當省而省也容易產生歧義。大體說來,“省略”要運用得適當,以下幾點是應該注意的:

(一)應該用動詞和補語的,一般不宜省去動詞而隻留補語。例如:“你聽清楚了嗎?”回答如果用省略的話,隻能說:“聽清楚了。”盡管這個補語是意義的重點,也不能單說:“清楚。”

(二)應該用數量詞的時候,不能省去量詞隻留數詞或者省去數詞隻留量詞。例如:“你有幾個兄弟?”回答時能說“一個”、“三個”等等,不能單說“一”、“三”,也不能說“個”。

(三)要避免省略引起意義變化或產生歧義。表示領屬關係的定語要特別注意,有時候,省略了定語,原意就變了。如:“我爸爸的媽媽是農民”,不能說成“我媽媽是農民”。又如“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的年齡大”,可以說“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大”,但不能說“我的孩子比你大”;如果說成“我的孩子比你的大”,加了“的”,成為“的”字短語,則又符合原意了。再如:“小丁介紹了他的自學經驗,大家有不同的意見,我認為很好。”這句話,由於省略不恰當,有了歧義:既可以理解為“我認為小丁的自學經驗很好”,也可以理解為“我認為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很好”。總之,運用省略,必須符合省略條件,表意要簡潔明確,不要引起誤會。

19.主語的省略有哪些特殊情形?

主語的省略,一般情形是承前麵分句的主語而省略,但是,有一些句子,省略主語的情況比較特殊。例如:

①船裏裝著新米,()把船壓得很低。(葉聖陶《多收了三五鬥》)

②老通寶沒有主意,回家看那“寶寶”,()仍然是很健康。(茅盾《春蠶》)

③我其實還有一個兄弟,()早死了。(魯迅《咬文嚼字未始乏味》)

④因此,我又有一位師母,()就是他的老婆。(魯迅《我的第一個師父》)

⑤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

⑥連、營、團有了士兵會,()代表士兵利益,()並作政治工作和民眾工作。(毛澤東《井崗山的鬥爭》)

以上六例,①②③④⑥都是承前麵分句的賓語而省略主語的;⑤是承前麵分句的主語的定語而省略主語的。再如:

⑦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⑧許多同誌的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似乎並不是為了革命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單純的學習。所以()雖然讀了,但是()消化不了。

例⑦後麵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語(“我們的教育方針”)和部分謂語(“應該使受教育者”)。例⑧後麵兩個分句都是承前省略主語(“馬克思列寧主義”),不過“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前麵分句的主語,而是前麵分句中作主語的動詞短語中的賓語。

主語省略的情形,還不止上麵列舉的這些。例如:

⑨……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況且,[]一想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例⑨是前後兩段中相銜接的兩個句子。後麵段落的句子,就是承前麵段落中的主語“我”而省略主語的。再如:

⑩當他怎麼也甩不掉特務的包圍時,[]最後終於想起這個穿堂門來。(楊沫《青春之歌》)

(11)當他的右手剛搭上馬鞍時,[]忽然聽見有人騎著馬向這裏奔來,蹄聲很急。(姚雪垠《李自成》)

(12)當他醒來之後,[]覺得右膀子沉重悶脹。(老舍《駱駝祥子》)

(13)……所以當著我們研究一定事物的時候,[]就應當去發現這兩方麵及其相互關係。(毛澤東《矛盾論》)

例⑩至(13)都是用“當……的時候(之後,之前)”這種格式組成介賓短語作狀語,而作狀語的介賓短語中又包含著一個主謂短語。句子的主語則是這個主謂短語的主語。像這樣的句子,現代的書麵或口頭語言中,都普遍應用。

一般說來,不同主語的分句,是不能承前麵分句的其他成分而省略主語的。但是,前麵所舉的例句都是從現代白話文典範著作中摘引來的,而且恰恰都是承前麵分句的其他成分而省略主語的。這就說明,主語的省略,既有一般規律,又有特殊規律。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西方語言裏邊,如果兩個小句不同,一個也不能省略,漢語卻不是如此,後一小句的主語常常借用前一小句的某一成分,甚至無所承接也可以省略。”(《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漢語裏,主語的省略,相當靈活,應用得好,語言更顯得簡練,並有一定的修辭效果,但是必須十分謹慎。例如:

(14)這些知識青年在回城以前就收到市委的慰問信,回城後,學校的負責同誌又到家裏來慰問,[]很受感動。

(15)大約在西漢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儀器進行氣象觀測了,但那時候[]比較簡單。

例(14),第一分句的主語是“知識青年”,第二分句的主語是“負責同誌”,第三分句省去主語。到底“很受感動”的是誰?當然是:“知識青年。”但應當補上主語“他們”或“大家”,語意才明確,語氣才完整。例(15)後麵的分句,主語既可以理解為“儀器”,又可以理解為“氣象觀測”,這就有了歧義。可見,不同主語的分句,主語不能隨便省略。就是說主語省略要有一定的條件。即必須表意明確,不致引起誤解或產生歧義。前邊所舉的一些例句,不同主語的分句之所以能夠省略主語,就因為它們都具備了這些條件。

20.什麼是倒裝?怎樣鑒別倒裝與正常語序?

為了達到某種修辭效果,或者說話比較急促,有意地把句子成分的一般次序顛倒過來,這種現象叫句子成分的倒裝,這種句子叫倒裝句。例如:

①可愛的孩子們睡得多麼安靜啊!

②睡得多麼安靜啊,可愛的孩子們!

③你怎麼了?

④怎麼了,你?

例①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句子成分的一般次序。例②為了強調“睡得多麼安靜”,把它提到主語前邊。例③是一般次序的疑問句,語序無改變。例④由於說話急促,先說謂語,再補說主語。以上例②④是主語和謂語倒裝。狀語、定語與中心語也可以倒裝。例如:

⑤他站起來了,慢慢地,顫顫抖抖地。

⑥我一路走,有時人們也隨便稱呼我,各式各樣地,我也記不清了……

⑦荷塘四麵,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

⑧房後河邊上有許多好看的石子兒,紅的、黃的、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