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運用緊縮法,不僅可以檢查單句的語法毛病,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邏輯、修辭等方麵的一些毛病。如例③的成分搭配不當就與邏輯錯誤有密切關係。但是,由於漢語是有層次的,運用緊縮法會遇到一些結構和意義不一致的句子,容易破壞原句的結構,因此以下兩點是必須注意的:

第一,緊縮的時候,必須保持原句格式的基本結構。例如:“我一點也不懷疑”,緊縮為“我懷疑”意義就剛好相反。因此,緊縮一定要從全句的意思著眼,特別是遇到句中的否定詞,應保留不動。

第二,緊縮的時候,必須保持句子原意的連貫和自然。例如“我們應該抱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來做工作”,把“實事求是的”和“科學”刪去,成了“我們應該抱著態度來做工作”。這顯然不成話。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可以在刪去的地方填補代詞。如“我們應該抱著這樣的態度來做工作”。

(二)類比法。檢查長句子或句子內部一個長段落的基本結構,運用緊縮法比較適宜,但是當遇到一些短句子,甚至沒有什麼枝葉的句子或短語,緊縮法的作用就不大,或者簡直沒有辦法緊縮。例如:“愉快的一件事”,結構不複雜,不好緊縮,而這樣說,到底通不通,卻不容易判斷。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按照原來的格式仿造若幹用例,放在一起比較。如果仿造出來的例子都能成立,就說明符合漢語習慣說法,原格式是正確的;如果仿造的例子都不能成立,那就表明原格式有毛病。這種方法就是類比法。例如:

A.愉快的一件事。

B.幹淨的一件衣服。

C.雪白的一張紙。

D.誠實的一個人。

從漢語習慣來看,B、C、D三句顯然都不能說。可見這個格式有問題。正確的說法是:“一件幹淨的衣服”、“一張雪白的紙”、“一個誠實的人”。因此,原句的正確說法也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

類比法不僅能檢查出句子裏的語法毛病,而且能啟發我們如何改正語法毛病。例如:

a.這種產品深受農民所歡迎。

單看這個句子,我們不容易判斷它有沒有毛病,但是用類比法多仿造幾個句子,一比較,就清楚了:

b.這場演出深受觀眾所讚揚。

c.這種政策深受群眾所擁護。

d.這本圖書深受兒童所喜愛。

憑我們對漢語口語的感性認識,知道b、c、d這三句都不合習慣。同時,我們從類比過程中,也知道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應該采用什麼說法才妥當。如:

甲乙

(b)這場演出深受觀眾讚揚。這場演出深為觀眾所讚揚。

(c)這種政策深受群眾擁護。這種政策深為群眾所擁護。

(d)這本圖書深受兒童喜愛。這本圖書深為兒童所喜愛。

上麵句子有兩種說法:甲種說法符合漢語口語習慣格式;乙種說法,符合書麵語言的固定格式。由此,我們知道,原句也有兩種改法:(a1)這種產品深受農民歡迎。(a2)這種產品深為農民所歡迎。

運用類比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仿造的句子,格式應力求跟原句相當:①詞類相當。如上麵例句,原句中的“歡迎”是動詞,仿造的句子“讚揚、擁護、喜愛”也都是動詞。②保持原句的結構。如“愉快的一件事”是偏正結構,仿造的句子也是偏正結構。③保留原句的關鍵詞語(特別是虛詞)。如原句中的“深受”“所”,仿造的句子裏都未改動。

第二,仿造句子時,最好用日常生活中常說的話,因為我們對這些話最熟悉,最敏感,對或不對,憑經驗就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緊縮法和類比法往往可以結合起來運用。碰到一個長句子,我們先用緊縮法把基本結構找出來,如果還不能判斷這個緊縮以後的句子格式是否正確,就可以用類比法來檢查。例如:“他把上級關於這個問題的決定不向群眾交代清楚,就生硬地加以執行。”我們先用緊縮法找出基本結構:“他把上級……決定不……交代清楚就……”這個格式是否正確,可以用類比法來檢查:

A.把決定不交代清楚就……

B.把門不關上就……

C.把話不說清楚就……

D.把車子不修好就……

這個格式顯然站不住,正確的說法是:

a.不把決定交代清楚就……

b.不把門關上就……

c.不把話說清楚就……

d.不把車子修好就……

通過類比,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規律:“把”字句中,否定詞要加在“把”字前麵,或者說“把”字句裏的主要動詞不能用否定式。由此可見,類比法不但能幫助我們鑒定句子的正誤,如果善於運用的話,它還能幫助我們發現語法規律。

緊縮法和類比法,雖然是兩種檢查句子語法毛病的有效方法,但是也有局限,如有些句式就不能緊縮。像“於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如果去掉修飾語“於福”和“小芹”成為“老婆是娘”就不成話。同樣,有些固定的格式(成語、熟語)就不能用類比法。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管他四七二十八”,“管他五七三十五”的說法,而懷疑“管他三七二十一”的正確性。總之,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靈活處理。

24.“這個經驗值得文教工作者的重視”這類句子錯在哪裏?

這個句子是1979年高考語文試題中識別句子正誤的一個病句。要講清楚這個句子的錯誤,就要了解現代漢語中一類動詞的特點。比如有人說“值得”是能願動詞,後麵要求有動詞或形容詞與之組合,不能與名詞組合(《中學語文教學》1979年3期《練好基本功》)。這話後麵半截是正確的,即“值得”不能與名詞組合,而要求與動詞或形容詞組合;但是因此說“值得”是能願動詞,那就錯了。“值得”不是能願動詞,而是一個動詞,它和“開始、繼續、停止、認為、主張、覺得”這些動詞一樣;它們這類動詞的共同特點,就是不能帶名詞性賓語,而要帶動詞性(包括形容詞和主謂短語等)賓語。這類動詞如果給帶上名詞賓語,那就錯了。

“這個經驗值得文教工作者重視”,“文教工作者重視”是一個主謂短語,正好作“值得”的賓語,它是正確的;“這個經驗值得文教工作者的重視”,在主謂短語中間加上一個“的”字,就變成了偏正關係,其中“文教工作者”是領屬性定語,“重視”也就帶有了名詞的屬性,具有了名詞的特點,整個短語就成了以名詞為中心詞的名詞短語,也就不能充當“值得”這種動詞的賓語了。所以改正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劃掉“者”字後麵的“的”字。

論口語中的韻語修辭

韻語修辭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例如,我們可以研究韻語的聲韻結構規律,也可以探討韻語在各種語體中表達感情色彩,體現語體風格、民族風格的功能。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公關學、演講學、秘書學等各種以“學”為名目的新領域裏,研究口語中韻語修辭的問題,似乎就更有必要,更有現實意義了。

這裏所謂口語,是與書麵語相對而言的。我認為,它們的區別,不在於能不能用語音或文字表達,而在於為著什麼目的,主要用什麼形式表達。口語主要是訴諸聽覺的,它雖然也可以用文字紀錄下來,但不像書麵語,首先訴諸視覺,然後通過默讀或朗讀,視覺的文字再轉化成聽覺的有聲的言語。凡是通過音響效果直接喚起聽覺快感的言語形式,都可以歸屬口語研究的對象。如報告、演說、談話、說書等。

口語中的韻語,從修辭角度看有些什麼風格功能?這可以從四個方麵來考察。

首先,從聲音效果上看,韻語能造成言語的音樂美。人們喜愛音樂,就是因為音樂通過長短、高低的音響和周期性交替的節拍等,可以造成和諧、回環、抑揚動聽的美學效果。從語言角度說,最能喚起音樂美的莫過於詩歌,特別是格律詩。因為格律詩句式工整,講求對仗,特別是平仄相間,句尾有規律地押韻,念起來,回環動聽,有欣賞音樂一般的感受。古代詩、樂、舞結合,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人不說“寫詩”而說“吟詩”。《詩經》的絕大多數詩就是口頭吟唱出來的(“唐聲詩”也重吟唱),隻是後來成了一種書麵形式,詩就重“寫”不重“吟”了。韻語在口語中的運用,也可以說是借鑒詩的音樂美以美化口語的一種積極修辭手法。隻不過口語的韻語,不像格律詩的嚴格罷了。例如:“要致富,先修路”,“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爬不上的坡”,“最幹淨的水是泉水,最精煉的話是諺語”。“富、路;河、坡;水、語”隻押大致相近的韻。可以用重韻,也可以換韻。上述韻語,句式較簡短,隻求大體整齊,並不像格律詩的講究對仗、平仄。這是口語通俗性的特點和它直接訴諸聽覺的前提決定的。

其次,從句式上看,運用韻語修辭,可以使口語錯綜變化,活潑動聽。“文似看山不喜平。”書麵語講究波瀾,最忌平鋪直敘;口語則更是如此。如果說話、做報告,句式和語調千篇一律,聽眾最容易疲勞。一個生動的報告或演說,除了它的新鮮的內容,嚴密的邏輯力量之外,往往是句式、語調,參差錯落,饒有風趣。在口語中,恰到好處地引進一些民間俗語、歌謠,或者口編幾句順口溜,往往有發人深省,入耳不忘的效果。如給官僚主義者畫像的一段韻語就是這樣:一品堂皇,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官不靈,六親不認,七竅不通,八麵威風,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十多年裏,不少口語性的韻語也應運而生。這些韻語不僅形象地反映出社會人情、風俗,而且大多句式簡短,聲韻語調和諧生動。例如:“工人喜,農民笑,知識分子光著屁股坐花轎。”“一條褲子五擔油,一件毛衣一頭牛,渾身上下三層樓。”這些順口溜,風趣而且中肯,既肯定改革的主流,又評論社會的分配不公。特別是對“手拿尋呼機,成捆數鈔票”的個體戶的闊綽,從農民的角度進行比較,更顯得具體、活潑。這樣的韻語,隨口詠出,隻求和諧,不拘格律;隻求達意,不拘駢散,其修辭效果,是別的韻語,如詩或賦一類的韻文所不能替代的。詩或賦,語言形式是美的,而且這些韻語也無疑地與之有血緣關係。但口語中的韻語比較自由,通俗易懂,不像格律詩或漢以來文人創作的各種賦的雕繢滿眼,鋪張揚厲,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人愛聽、愛編、愛傳。

第三,從內容來看,韻語能增多信息傳遞量,使口語更概括、更精煉。從前邊的分析中,我們知道,口語中的韻語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通俗好唱,易懂易記。在口語裏利用這一特點,把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或重點用簡明的幾句韻語表達出來,不僅容易引起聽覺快感,把信息廣為傳播開,而且言簡旨豐,有以一當十的表達效果。如前幾年,人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需求變了。有個順口溜是這樣概括的:吃的講營養,住的講寬敞,用的要高檔,穿的要漂亮。念起來上口,聽起來入耳,比板著臉講上半天的大好形勢,要管用得多,因為人們隻須聽一次,就能理解,能記住,也樂意傳唱。口語性的韻語雖多是順口溜,但少而精,概括力很強,這一點,可以說與詩是一致的。《水滸》開卷有一首詩: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二十個字,把一部五代史概括無餘。但是,我們說它是詩,實質上還不如說是一段韻語的恰當。因為它隻具備詩的形式,沒有詩的藝術意境,也沒有形象化的文學語言,這種隻適應口頭說唱的韻語,雖然文字淺,用詞不那麼精,與書麵語的詩、詞、曲比較有文白之分、雅俗之分,但一旦進入口頭語語境,韻語的高度概括力,它的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表達效果,就不是作為藝術體的詩、詞、曲可以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