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古代散文精品導讀
中國古代散文,可以說各個時期都有值得閱讀和借鑒的精品,都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感悟人生、啟迪智慧的寶貴遺產。但是學習中不可能貪多求全,而應當由少而精起步,逐步擴展;創作中,則應該求精、求深、求有所得。此外,作為初學者,還應當選好閱讀的切入口。正是出於這些考慮,這裏選了上古、中古以及唐宋幾位作家的作品並作導讀。這些作品“導讀”是我曾在其他書刊發表過的,順便選入,可視為我的學習心得。我認為,一個初學者,在精讀部分名作後,再結合自己的創作實際,有選擇地讀一些先秦、漢魏南北朝以及唐宋以下的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一)《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縱橫家書》是1973年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經整理而定名的。該書共二十七章,一萬一千多字。其中有十六章是久已失傳的佚書。該書的發現可以訂正現存《戰國策》、《史記》的某些訛誤,是進一步研究戰國曆史的珍貴資料。該書雖不如《戰國策》的文章的鋪張揚厲、駢偶排比,但更能窺見其原始麵目,沒有後人修飾加工的痕跡。從散文角度審視,其縱橫捭闔“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劃”的風格以及真實、具體的語言運用,都頗具特色。其中如有關蘇秦的十多章文字,還非常生動。
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
(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曰①(①梁:即大梁(今河南開封),是魏之國都,因此魏也被稱為梁。攻秦需要經過魏國,所以蘇秦常在大梁。):齊使宋竅、侯謂臣曰②(②宋竅、侯:都是人名,齊國使臣。):“寡人與子謀攻宋,寡人恃燕趙也。今燕王與群臣謀破齊於宋而攻齊,甚急,兵率有子循而不知。寡人得地於宋,亦以八月歸兵;不得地,亦以八月歸兵。”今又告薛公之使者田林③(③田林:人名,魏相薛公派到齊國去的使者。),薛公以告臣,而不欲其從己聞也。願王之陰知之而毋有告也。王告人,天下之欲傷燕者與群臣之欲害臣者將成之。臣請疾之齊觀之而以報。王毋憂,齊雖欲攻燕,未能,未敢。燕南方之交完,臣將令陳臣、許翦以韓、梁問之齊④(④陳臣、許翦:都是人名,應是蘇秦派在韓、梁兩國的使者。)。足下雖怒於齊,請養之以便事。不然,臣之苦齊王也,不樂生矣。
【導讀】此篇是蘇秦給燕王的七封信中的第六封信。蘇秦先後出使趙、韓、齊、魏等國。在齊時,因被人毀謗、燕王疑其“不信”,蘇秦以書信作辯解。這是他給燕王的密信。《戰國縱橫家書》的出土,有助於恢複蘇秦的本來麵目。該書中關於蘇秦的史料,也許就是早已失傳的縱橫家書《蘇子》的一部分,其史學價值是不待贅述的。在這封書信裏,我們可以發現,蘇秦實際上是在為燕謀齊而充當間諜。齊王尚未識破,還在與蘇秦謀與燕、趙一道攻宋。齊使者也把燕將攻齊,齊將從攻宋前線撤兵的軍事秘密告知蘇秦和薛公。蘇秦為燕王提供情報,勸燕王暫勿攻齊,並要求不要把自己的間諜身份暴露出來。這就表現出蘇秦這個人物的狡詐,他的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風格特色。
在這封書信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蘇秦為燕王分析形勢,出謀劃策,要燕王“雖怒於齊”,卻應“養之以便事”;還說“齊雖欲攻燕,未能,未敢”。語言表達簡潔,似在密室麵敘,繪聲繪色。尤其是“願王之陰知之而毋有告也”、“不然,臣之苦齊王也,不樂生矣”,表明他作為六國合縱的說客和充當間諜的兩難處境,希望保全自己性命和聲名的心態,非常真實,也非常生動。如果說,《戰國策》的語言華麗,騁辭使氣,是經後人加工潤色的結果,那末,本文的特色卻是地道的原貌了。正因如此,它的文學價值,它在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也就更值得讀者和研究者的重視。
(二)屍子
《屍子》是先秦的一部雜家著作。作者屍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是楚人。《漢書·藝文誌》著錄《屍子》二十篇,班固說他是魯人。此書在南宋後全散佚,經清人輯補,共得十三篇。近人張西堂《屍子考證》認為現存之《屍子》非屍佼著,或至少有後人依托之部分在內。此說雖有可取,但不能斥之為偽書,後人的修補甚至摻入,則是先秦著作所常有。
就《屍子》散文而論,風格平易而多卓言深論。或用比喻、或用故事、傳說,思想觀點雖雜,而行文樸素、生動,篇幅短小。
貴言
範獻子遊於河①(①範獻子:戰國末晉之大夫,公元前509年代魏子為政,故稱君。),大夫皆在。君曰:“孰知欒氏之子②(②欒氏:指晉欒逞。《史記·晉世家》:“晉欒逞有罪,奔齊。八年,齊莊公微遣欒逞於曲沃,以兵隨之。齊兵上太行,欒逞從曲沃中反,襲入絳。絳不戒,平公欲自殺,範獻子止公,以其徒擊逞,逞敗走曲沃。曲沃攻逞,逞死,遂滅欒氏宗。逞者,欒書孫也。”範獻子滅欒氏時,晉國的霸主地位已不保,“晉國之政”,有趙、韓、魏三家分治之趨勢。)?”大夫莫答。舟人清涓舍楫而答曰:“君奚問欒氏之子為?”君曰:“自吾亡欒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壯矣,吾是以問之。”清涓曰:“君善修晉國之政,內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雖欒氏之子,其若君何?若不修晉國之政,內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則舟中之人,皆欒氏之子也。”君曰:“善哉言!”明日朝,令賜舟人清涓田萬畝。
【導讀】《貴言》是一篇糅曆史事實於民間傳說的散文,篇幅雖短,旨意卻甚深邃:一國之君,即使有少數政敵,也不可恐懼,隻要善修國政,內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反之則會處處都是敵人。
在寫作上,本文作者用語十分簡練,精警透僻。如“大夫皆在”與“大夫莫答”說明無一例外,皆不敢言或不願言,既突出清涓的敢言,言之“可貴”,又可想見範獻子的專斷,大夫們的重重顧慮。又如清涓言得失,用假設、反問句式,一正一反,言簡而意味深長。尤其“則舟中之人,皆欒氏之子也”,語句十分平易、通俗,而內涵異常豐富,有形象也有哲理,真可振聾發聵。這種語言運用藝術技巧,在今天讀者看來也許不無啟迪:如果由我們的作者來寫,恐怕足以寫一篇小說,或者寫上數千言的政論吧!
(三)石崇
石崇(249—300),字季倫,小名齊奴。祖籍渤海南皮(今屬河北),生於青州。石崇初仕為修武縣令,惠帝時出為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後因參與“八王之亂”,被司馬倫之親信殺害。石崇的詩文集共六卷,多不存。今傳散文,多是寄情聲色、遨遊山水的抒情之作,文筆自然暢達,無駢偶句式,這在駢儷文體風行之時,實屬難能可貴。
金穀詩序①(①這是石崇為《金穀集》寫的一篇序。此文末有“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為首”,已刪去。)
餘以元康六年從太仆卿出為使②(②元康六年:《水經注》作元康七年。),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穀澗中③(③征虜將軍:征西大將軍王詡。)。去城十裏,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餘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晏,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築合載車中,道路並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俱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
【導讀】《金穀詩序》是一篇最早敘寫田園風物的散文,它比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早半個多世紀,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作者石崇並不專意於寫景狀物,他隻是據實敘事,且對景物無多描述,但反映了一種依戀大自然,自覺追求審美愉悅的情趣。
我們知道,對自然美的發現和描述,是在文學自覺的魏晉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動蕩,人命危淺,許多文人“逃歸老莊”,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但是,他們多以韻文形式來表現自然美,企圖借此吟詠情性,淨化自己被政治汙染了的心靈。至於散文,則相對比較拘謹,雖對生之大戀也有所感悟,卻多不光顧自然,唯以說理敘事為騖。石崇作為一個“財產豐積”,平時生活是“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的巨富,一位在“八王之亂”中躊躕滿誌的將軍兼作家,也不例外,他也隻是在為《金穀詩集》作序中才表達他對“清泉、茂林”等自然風物的“娛目歡心”。但是,作者“篤好林藪”,有“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的生命意識,又有一種發現,一種追求,即發現了自然美可以移情,借寫自然美的詩歌、散文都可以求得“後之好事者”“覽之”。這對散文題材領域的擴展,對其後的王羲之等人,乃至對東晉出現獨立以山水為審美對象的文學散文都產生了影響,具有啟迪和開先的作用。
(四)範縝
範縝(450?—510?),字子真,南朝梁南鄉(今河南淅川南)人。出身寒微,少從名儒劉學,博通經術,尤精三《禮》,先後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因著《神滅論》駁佛教教義而貶徙廣州。有文集十五卷,不存。《梁書》、《南史》皆有傳。
神滅論(節選)①(①神:精神。)
或問:“子雲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②(②即:就是。這裏有“不離於”、“結合”的意思,表示兩者相結合有關聯,不能分割。),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問曰:“形者無知之稱,神者有知之名。知與無知,即事有異③(③即事:就事而論。有異:相互分離。)。神之與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答曰:“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