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2 / 3)

散文構思的“角度”選得好不好,還要看是否新穎、是否給讀者以新鮮感。一個有才氣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構思,不僅與前人、今人的作品不同,而且也不會重複自己,所謂“即使在同一條直線上也不會重複自己”。蘇軾寫的前、後《赤壁賦》就是這樣。莊子的文章“儀態萬方”,孟子的文章或迂回曲達,或出其不意,或高屋建瓴,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題材可能相似,題目也容或相同,但角度卻一定要新穎,“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例如,同是寫愛,可以是性愛,也可能是情愛,親情愛、骨肉愛、同誌愛;還可能是愛事業、愛人民、愛國家乃至於愛各種事物。總之,處處有“愛”在。同是寫日、月、星、辰,寫父母、寫山川風物,也不應沒有區別,沒有特色,沒有新鮮感,因為,哪怕是同一棵樹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樹葉的。巴金的《日》,這個題目,古今不知多少人寫過,但他1941年寫作時,卻選取“飛蛾撲火”、“誇父追日”和“自我”三組全不相關的材料,用“感情”為軸心,將其聯係起來:飛蛾“為著追求光和熱”而撲向燈火;誇父追日死於暘穀,渴死時,手杖化作桃林,給尋求光明的後來者“解渴”。“我”亦“甘願做人間的飛蛾”,“撲向火熱的日球”。作者用這種獨特構思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聯係起來,表達自己身處國統區而向往革命、追求光明,不惜獻身的精神,這就具有了“自己”的新穎“角度”。

構思的角度要獨辟蹊徑,自然也不必過於“刻意”,不能拋棄散文“自由揮灑”的特性,更不必犧牲自己的“特性”。如有的習慣於大開大合,有的習慣於“曲徑通幽”;有的愛從現實與曆史的角度涉筆,有的則喜從知識、哲理或情趣的角度著眼;有的擅長伏筆,有的擅長直筆或側筆。總之,各逞其長,各隨其宜是散文家的自由,但基本要求是:有個性、新穎、簡捷、曲折而自然。

3.牽住線索。散文構思的線索有以下幾種:

(1)以情為線索。即以感情抒發為脈絡,隨情感的流動展露自己的心靈。“隨筆”、“冥想”一類小品散文多采用。這種結構線索,特點是舒卷自如,“引筆行墨,快意累累”,不受時、空等限製,是一種“自由”體。冰心《寄小讀者》,秦牧《社稷壇抒情》、徐誌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就屬此類。

(2)以理為線索。以說理、議論為主的抒情性隨筆、雜感或短論之類,常常是作者對事物的感受經思索後提煉出來的一種觀念、道理或思想、見解的表述。或者采取層深步驟,逐層展開;或者用“輻射式”展開,都扣緊“理”這一線索。魯迅的許多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就多以“理”為線索而又出之以形象。說理也有直接方式的層層論理,也有間接方式的隱蔽的說理。如李大釗的《今》就是層層推進,先說“今”最現實;也最易喪失;再說“今”聯係著過去和明天;再說要珍重“今”,為世間造些功德;最後總概括文章主旨——為造福人類,圖將來之發展,必須愛“今”、惜“今”。全文層層深入,如登階梯,拾級而上,終登頂峰。再如老舍的《想北平》。從自己對北平的了解,寫“我的北平”,寫“我”對北平風景名勝、北平的俊偉等等的喜愛和懷念。其中又采用“輻射式”結構,加強對主題的表達:

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曆史的都城”。……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的感到寂苦。巴黎,依我看,還太熱鬧。自然,那裏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複雜而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那長著紅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文章主題不僅拓展得更寬廣,抒情也顯得更深沉,更有厚度。

(3)以空間位置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的多是寫景、記遊一類散文。因為方向、位置有順序、有條理,所以顯得嚴謹、縝密。但在空間位置安排上,也可以有個人特色,有表現技巧的不同。如可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由外至內、由內至外,由遠而近、由近而遠;也可以適當交叉:或者虛實並用,或者時空錯雜。如果過於死板,反而會顯得無生氣。魯彥的《聽潮》寫海上晚景,先寫腳下靜寂的睡眠了似的海麵、再寫“遠處燈塔”如鑲在黑暗空間的寶玉,一下又拉回到腳下沉吟著的海麵,空間轉換就滲入了個人情趣和主體感受,有變化。古代蘇軾、張岱等名家的寫景記遊小品,往往營造如畫的空間,虛實相生,有繪畫美。

(4)以時間為線索。以時間作記事寫人或者寫景、抒情的線索,最為多見。因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個時空形式,而且事物的發展變化,往往隻有時間次第方可表述清楚。尤其是一些性質嚴重、急迫,內涵深刻、豐富的事件或情節,更適宜抓住時間線索。許廣平寫魯迅的《最後的一天》就是如此。歐陽修《醉翁亭記》寫醉翁亭山水的四時不同之景是時間線索,連遊蹤也是按時間線索寫的。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雖不明白標示時間,其遊蹤也是以先後次第寫的。吳伯簫的《山屋》,寫山居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妙趣,可以說也就是古代散文優秀傳統的繼承。

(5)以物為線索。這種構思往往是借物抒情或因物述理。借物抒情,“物”在構思裏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說:

鬱情欲抒,天機隨觸,每借物引懷以抒之;比興互陳,反複唱歎,而中藏歡愉慘戚,隱躍欲傳,其言淺,其情深也。

作者的情感借一定事物或景致抒出,其線索也隨著這些事物和景致的形態、動靜、變化和質地、特性而展開。茅盾的《白楊禮讚》就是典型,楊朔的《荔枝蜜》寫的小蜜蜂,也是如此。

在以物為線索的構思中還有另一種情況,即“物”不是寄托點,而是起著對思想感情的組織作用。如廬隱的《雷鋒塔下》,寫作者與亡夫生前愛情生活的離合悲歡以寄哀。第一部分寫他們在雷峰塔下初次約會;第二部分寫在雷峰塔倒塌的那年丈夫離開了人世;第三部分寫自己向亡靈囑告幾年來人世、家道的變遷。這樣,雷峰塔既是愛情悲劇的象征物,更是作者思想感情抒發的組織“物”。

(6)以情節為線索。散文是“情”種的藝術,一般說來它不強調情節,也不以情節結構見長。但現代散文,尤其是當代散文,對小說乃至詩歌的滲透現象,表現出更大的寬容。報告文學對此似乎更突出。小說中的情節,甚至其中還有“美麗的謊言”,也成了有些散文家的寫作線索,其中亦有佳作。這裏就不列舉了。

4.構成全局。這是構思藝術的最後一環。一篇散文,不管它如何短,總是一個由部分構件組成的有機整體。部分構件之間必須相互關聯;和諧統一在整體之中要勻稱;還要設計新穎的有分量的開頭和結尾。

(三)散文的表達藝術

散文的構思,是創作的關鍵環節。一般地說,有了創作素材,有了創作靈感和好的、新穎的藝術構思,寫好散文的把握就比較大了。但是,正如要構建大廈,準備了建築材料,有了設計藍圖,還需要建築師創造性的施工程序,散文的具體寫作,也還需要創作者的高超的表現手法和表述才華。其中有不少技巧,需要掌握。一方麵散文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積累了許多審美經驗,應該借鑒;另一方麵隨著新時期美文創作的發展,在敘事、抒情、描寫和哲理美、意境美、詩意美、音樂美等創造上有不少拓展與創新,也需要總結。因此,這是一部不易寫、不易讀、更不易言傳的大書。下麵就散文的筆法、語言、文體風格等方麵問題,簡述其要。

1.散文的筆法。與其他文體比較,雖然散文也離不開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這幾種基本表達手法,但是,散文旨在寫情見性,是一種充滿個性和主觀色彩的“情種”藝術,又是簡捷、明朗而又篇幅短小的美文文體,因此,基本筆法就更多變化,更多藝術技巧。早在20年代,胡懷琛就寫過一本《古文筆法百篇》的書。書中選了百篇文章,列舉了三十八種散文筆法,即:事理辯駁法、一字立骨法、感慨生情法、抑揚互用法、逐層推論法、嚴婉並用法、一氣承接法、虛境實寫法、跌宕取神法、夾敘夾議法、純用敘述法、匣劍惟鐙法、馭繁以簡法、複筆取神法、虛字取神法、寫景琢句法、先喻後正法、步步傳神法、用筆矯變法、步步停頓法、起訖不平法、結處點睛法、小題大做法、三段分敘法、諧笑諷刺法、前後叫應法、正喻夾寫法、措詞得體法、狹題寬做法、寬題狹做法、兩兩比較法、托物寓意法。這樣一些筆法,顯然也有龐雜、求全而實際不全的缺陷,但許多也正是現當代散文可以借鑒的。事實上,散文筆法千變萬化,“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到純熟後,縱筆所如,無非法者”。(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也正如歐陽修所說:“為文之法,唯在熟耳。變化之態,皆從熟處生也。”

這裏,我們從當代散文創作趨向的大處著眼,介紹下麵幾種主要筆法。

(1)心象化筆法:心象化是指客觀事物在創作主體的心幕上的再現,物象被心象化了。如寫月,月不再是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即心象“化”而成了作者“自己”心中的“象”。圓月既可以是情人的臉,也可以是親人的團聚,或者象征心靈的純潔等等。總之,浸染了個性,融合了作者濃厚的主觀色彩。散文家寫景、狀物,總得把自己的情緒、趣味投射進去,即“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時“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切勿泥定即景承物之說,為題字所誤,認真做向外而去”。(李漁《窺詞管見》)

(2)通感筆法。通感,作為一種修辭手段是指把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彼此打通,又叫感覺的轉移。作為散文的一種筆法,則是要在寫景狀物、抒情議論中用主觀感情溝通感覺,把聲、光、色、氣氛等感覺轉移或同化,達到互相補充,擴大和加深藝術表現領域和層次的目的,使散文有動感、有活力、有生氣。如聲音,是聽覺,而“聲音”的“響亮”,增加“亮”字,就與視覺溝通了。朱自清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寫月色中的花影:“荷塘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嶺上奏著的名曲。”(《荷塘月色》)正是把嗅覺和視覺移向聽覺,寫出了月夜荷塘之美,不僅有動感,而且有了聯想的廣闊領域。如果隻是呆板地寫其靜態,不論你用了多少美麗漂亮的詞藻去形容,恐怕這荷花至多不過像紙紮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