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作文教與學》序
任建溪老師數十年教學經驗的結晶——《情境作文教與學》即將付梓,最近又獲知,他已順利通過特級教師評審。雙喜臨門,真是可敬可賀!
我認識任建溪老師是在70年代後期。那時他正讀高師函授,辛勤耕耘的同時,刻苦自學,還不斷寫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年十月,我帶學生教育實習,恰巧分在他所任教的雲溪中學。據校長介紹,為我們教第一堂公開示範課的是他們老校長任建溪老師。我們近二十年不曾覿麵,一見麵,他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堂紮實而又生動活潑的公開課,因此,我們的交談就頻繁起來。他談自己的教學探索,也談他幾十年孜孜矻矻的自學經曆,乃至執著的人生價值追求。這以後我們真可謂是“平生風義兼師友”了。他送我一摞材料和一份提綱,征求我的意見,與我切磋,這大概就是《情境作文教與學》這本專著覽揆之緣起了。
情境作文,顧名思義就是要為學生設計並提供寫作的具體可感的情境,或者說是一種提供材料,激活學生情感的作文。這樣界定,似乎太過簡易,因為這一點甚至古人早就意識到了。如宋人魏慶之在《初學蹊徑》中就說過:“詩文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問題的難度恐怕還在於怎樣為學生設置情境,按什麼程序、采取何種方式與步驟進行情境作文的教與學。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積學”、“酌理”即是說要多讀書、多思辨,使自己學識廣博,有理論修養、有真知灼見;“研閱”,則是指研索物情、閱曆生活、閱曆社會;而“馴致”則含有逐漸熟習,由熟而巧,即使文辭暢朗,曲盡人情、物象之意。這四者是寫作者“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恐怕也正是我們教師教好作文的一大關鍵。否則,劬勞憔悴也不過能觸及枝葉而抓不住根本。我佩服任建溪老師的探索精神,也佩服他的治學態度。他的這本書,可以說是摩頂放踵傾半生心血,既勤於“積學”、“酌理”,又致力於“研閱”、“馴致”的結果。本書的問世必將嘉惠後學,啟迪同仁。這就是我樂於為序的原因。
1997年3月31日夜
寫於湖南師大至善山居
至善齋作品選
齋名小識
“至善齋”是我的書齋名。
年輕時就知道有個“至善村”在嶽麓山邊,很幽靜,好讀書。但自己住進這個村並擁有單獨的書齋,則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古人雲:“善者,德之建也”,《四書》的開篇即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用“至善”來名自己書齋,當然也多少帶有此種理念,不過,我在“至善齋”,既要為本科生講授古代文學,又要給研究生開設唐詩宋詞一類專業課,所以主要精力都在為學生而“展書尋古事,翻卷改新詩”了。
“至善齋作品選”是自己的習作。我創作的詩文作品數量本來不多,考慮到在這套學術性“論著集”中,也不宜多選,故又刪去了一些,隻剩下詩、詞和文九首放在卷末。一則這既是本人心跡的表露,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特有的經曆與情結;二則對自己而言,是個紀念,對後代和年輕讀者而言,雖有些陌生,但也不無體悟價值。正如姚合詩所雲:“詩情聊自遣,豈是趁聲名?”
2007年11月21日
昌穀行①(①1990年,10月中旬,洛陽市文聯,宜陽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紀念著名詩人李賀誕生一千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餘應邀攜拙著與會,並與昌穀數千鄉民一道,為李賀故裏碑揭碑。典禮結束,《牡丹》主編索句,因賦七律一首。)
洛水宜山覓詩魂,草梢竹色尚青氤。
長巒峰口銘騷語,故裏碑前動楚吟。
造化天功情有價,雲鋪雪湧句多新。
文章始信千秋後,創業猶存一劍心。
生日述懷①(①1994年國慶節前夕,十餘位七十年代初畢業的學生驅車前來寒舍賀我生日。自恃人生平平,有生以來不曾敢做“生日”,而他們不僅記得此日,竟商定聚會,在江東定下晚會場所。盛情難卻,歡娛達旦。感而賦此。)
平生問學竟何求?樹蕙滋蘭廿九秋。
數歎霜花添鬢角,仍欣春色聚毫頭。
麓山絢麗多紅葉,鬥室清明少杞憂。
莫笑今宵浮大白,前行還作孺子牛。
六十詠懷五百字①(①2000年,吾已屆花甲。回顧生命之曆程,草成此詩,以示兒孫。錄之為念。)
六秩人生路,崎嶇未見平。
覽揆逢戰亂,繈褓避瀛兵。
總角讀論孟,書聲雜槍聲。
禹甸滄桑變,中華慶新生。
入塾又輟學,哀哀喪雙親。
食無三饗飽,衣由百衲新。
放牛刨野菜,草履踏荊榛。
孤貧三姊妹,家徒四壁空。
勞心兼勞力,複學夢成真。
覃思文易好,勤勞事難成。
勉力進中學,枵腹苦行僧。
六年剛過半,裁減讀書人。
歸田教村學,日與垂髫親。
焚膏能繼晷,書海樂無倫。
教學兩相長,杏苑暫棲身。
一試入大學,深造湘水濱。
春風似得意,蒺藜斫還生。
天革文化命,妖興惡雨頻。
串聯闖天下,觸目百花零。
樓中成一統,春秋胸臆明。
無奈血統論,屢屢摧心旌。
男兒縱無淚,屈曲誰可伸。
讀書遍經史,詩文勉縱橫。
甘做臭老九,吟嘯入湘陰。
洞庭孤舟客,青山漁島人。
成家實無家,輾轉似飄蓬。
妻兒衣食窘,不堪原憲貧。
愧疚肝腸冷,飲淚夢魂驚。
知辱近乎勇,不拜土官紳。
講壇執牛耳,振鐸入一中。
蝸角功名小,師範存聲名。
平江建分校,奪席又談經。
期年轉地市,批孔複批林。
文章遵令寫,是非任他評。
舉國多鼠患,偏罵養貓人,
人心既不古,吾與古人親。
甘為人之患,授受眾師尊。
唐宋詩詞美,昌穀探幽魂。
著書追日月,治學漸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