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莆田雜文作者雜文集速評(2)(2 / 3)

用小品的某些形態和技巧穿插於小戲中,拓展小戲的表現力。結合小品動作誇張變形、語言幽默風趣的特點,表現上卻是地道的戲曲手法,因而別有一番情趣。還結合舞蹈表演,產生一種新的戲曲程式。通過化用和借鑒其他門類的藝術形式,用形象化的戲劇語言體現出來的,引導觀眾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準確地把握小戲獨特的美學品格,調動借鑒各種藝術手段融入小戲創作進行有益嚐試。尤為可貴的是,沒有離開戲曲的本源而進行所謂“創新”,著力的核心仍是富有鮮明地方色彩的莆仙戲藝術。如《揀金鏈》的撿三千而丟金鏈,《搭渡》裏抓小白豬而丟三千,同是拾與丟,卻有不同的藝術細節。情節的幽默巧合不算什麼,重要的是舞台上表演細節的幽默,屬於莆仙戲的藝術幽默,在加演小戲中同樣具備。此為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第四特點。

莆仙戲的藝術幽默,是笑的藝術。與滑稽、嘲諷所引發的笑,在內涵和層次上有所區別。幽默的審美意義表現在舞台的說唱舞上,用充滿理性和智慧的笑來揭示醜陋事物的不合理性及荒誕性。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有幽默傾向的人,通常具有溫厚的、敏感的、眼光犀利而又善於觀察的天性。“一切瑣屑的、卑微、醜陋的東西,都不能逃過他們的眼睛。”觀眾在觀看小戲時不時哄笑,就是藝術魅力所在。

笑聲也有現代觀念的構成、體現,尋找與時代與觀眾的契合點,小戲的本質蘊涵著意識觀念更新的無限可能。小戲中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和尷尬處境,大都有特別的表情和誇張的動作。所謂“情動於衷而形於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通過劇本外化,把內心的情感波瀾表現得淋漓盡致,讓笑聲笑得更有現代觀念。在插諢打科或打情罵俏的對白言行中,無不浸透莆仙戲小醜爆笑特征。王國維對戲曲本質的認識--“以歌舞演故事”,這種理論的界定對莆仙戲具有較大的彈性和活力,可加上“滑稽動作和詼諧對白”。莆仙戲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不斷變化著自有藝術形態的本質特征,還為“風流世代傳”提供較為廣闊的想象天地。

發展中的現代生活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觀念意識。曆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成了人們意識更新的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複雜的社會存在、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衝破了傳統意識的平衡態。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的第五特點是,能自覺調整自己的觀念意識,迅速建立與時代和觀眾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現代觀念。這對於正確反映現實、爭取當代觀眾尤為重要。

加演小戲的戲曲劇目,能激起群眾的觀賞興趣,對普遍的社會心理進行準確、深刻的表現。雖然我們大家都同處一個空間,生活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但由於各自生活視野、文化素養、思維方式以至感應力、分析力的不同,在現代意識的建立、健全方麵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就需要小戲創作從現代性和曆史感中找尋到一個構成現代觀念的正確坐標。

小戲《計生妹解包袱》中玉珠這個人物就刻劃得較為真實、生動。在描寫阿洪母這個稍帶對立色彩的人物時,也使觀眾看到,傳男不傳女的保守性並不是來自道德上的弱點,而是由和他們生活方式聯係的文化思想所決定的。他們的思想觀念是舊一些,但在他們身上也存在一些質樸的人性美的東西。這就使廣大農村觀眾易於接受,因為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體係中,純樸之美也是值得繼承的傳統美德。莆仙戲的創作者能夠把握好現實感和曆史感的交接點,建立比較健全、合理的現代觀念,在批判舊觀念的同時,注意從曆史的、民族的角度考慮問題。能從舊人身上看到一些美好的、值得繼承的品質,在新人身上也能發現一些該擦掉的舊的灰塵,這既會有益於對當前社會本質的正確表現,也會有利於人物性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