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呀!那就住在我們家,我家裏沒有人,就我和孫女兩個人,就是地方不太好。不過衝著你的這車子,我也想回憶一回當年的那些老幹部。”看得出來,老人還是一位有文化的人,今天也算我命好,剛進村就遇上這麼一位開明的老人。
隨老人來到家裏,院子很大,我感覺足有一畝地大,院子裏有樹,枝葉都茂密,三孔窯洞門都朝東開著。窯麵沒有用磚砌,看來家裏的生活不怎麼富裕,不過院子很幹淨,到也能讓人感受到幾分田園的風味。
“小燕,快出來,咱們家來客人了。”老人朝裏屋叫著。這時我看到從中間的窯洞裏走出一位姑娘,看去不到二十歲,上身穿著一件小花衫,下配了一條不長不短的粉色褲子,像是城裏姑娘穿的那種七分褲。不過不全是,因為這樣的裝扮在農村給人的感覺和城裏姑娘給人的感覺那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叔叔好,你來了。”姑娘很靦腆:“進屋坐吧。”
“不用了,我們就坐在院子裏,院裏寬敞,空氣也好。”
“那就坐在院子吧。”老人用手一指:“就坐在那石頭桌上吧。對了,小燕快做飯,客人也沒有吃飯呢。”
姑娘點了點頭,朝我淡淡一笑就進了窯洞。我和老人坐在石桌前拉起了家常:“小燕爸爸媽媽呢?出外打工去了?”我在問。
“他爸爸那年上山去幹活,回來晚了,在路上讓野豬給咬死了,當時小燕才五歲,後來她媽媽跟人走了,就剩下我們爺孫倆。”
“那她媽媽就……”我剛想問小燕的媽媽怎麼連孩子都不帶,但話到嘴邊我卻沒有再敢往出吐。
“農村的女人不比你們城裏的女人,不帶孩子好嫁人。”看來老人並不在乎我問什麼,“咱們這裏窮呀,她媽走時什麼都沒有帶,其實家裏什麼也沒有,她走的那天,在院子裏給我深深的磕了三個頭,哭著走了,要知道,在我們這裏,人不能有太多的想法,不然就會生活不下去的。”
“那你們爺孫倆怎麼生活?”“山裏人好養活,有點糧食就行,這麼些年了,我們也就這樣過來了,小燕大了,有人給說婆家,可小燕非要帶上我,我一個老漢誰會要呢,所以現在小燕不許別人再來提親。這孩子,和她爸一樣,生就一副強脾氣。”
“我覺得孩子做得對,不然留下你一個老人今後怎麼生活?”聽老人的話,我對山裏的姑娘還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對了,小燕沒上學嗎?”
“沒有,到哪裏去念書呀!我們這地方沒有學校,山外邊有,我們這裏的人哪有錢供孩子上學呢。”說到這裏,老人好像眼圈都有些發紅。
“那政府……”我這是怎麼啦!怎麼總在關鍵的時候說些最沒勁的話,過去我可不是這樣的人。
“吃飯了。”小燕用一個木製的方盤子端上飯菜。兩個小菜,一人一碗用玉米麵熬成的糊糊,“飯不好,你別見外。”
“謝謝啦!”看著一盤也算是招待客人的飯,不知為什麼,我的鼻子直發酸,“挺好的,看來你的手藝還真不錯,將來一定能找個好婆家。”我真是怕眼睛不爭氣,所以我總想讓這樣的氣氛能活躍一點。
“去,給客人炒兩個雞蛋。”老人說。
“那是給你買藥……”
“去吧,聽話,這位叔叔是個好人。”老人在催著小燕,可小燕站著沒動,她用目光打量著我。
“不用不用,這就很好了。”我一時不知道該怎樣表達,總覺得用“很好了”三個字讓人心裏不是個滋味。我趕忙把小燕拉著坐了下來,“你爺爺有病?”
“是的,爺爺的病好些年了,不吃藥就不行,一年就是用雞蛋換藥錢。我沒本事,掙不來錢。”盡管爺爺不讓小燕說,可她還是把話說完了。
“那不是有扶貧款嗎,他們沒有分給你們?”
“什麼扶貧款?”小燕用不解的眼睛瞅著我。我知道自己又說了一句廢話,一句讓人心疼的話。
“不說了,吃飯吧。”老人顯然不願這樣的話題再延續下去。我也隻好就此打住。
吃飯中我又找了個話題,“我們的村名為什麼叫‘在哨上’呢?有什麼說法嗎?”
“傳說是當年穆桂英掛帥東征在此安營紮寨,我們這裏是入山口,穆桂英晚上常去巡哨到我們村,就這樣後來我們村也就叫這個名字了。還傳說我們村是當年穆桂英部隊留下的傷兵的後裔。反正都是傳說,誰有能說得清楚呢。”老人說起這些故事津津樂道,飯桌上的氣氛頓時有了喜悅。
晚上,小燕給我收拾好她的閨房,讓我睡在那裏,可是我是真想和老人睡在一個土炕上,我想和老人好好聊聊,可他們都不願意,不過這一回我不能再聽他們的了,因為我沒有忘記自己是幹什麼來的。不過當我搬起被子來到老人住的窯洞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在老人的土炕上隻有一床被子,如果我搬走了那邊的被子,小燕就沒有什麼蓋了。這時候我才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必須一個人睡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