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四大金剛在防空火力上的缺陷(3)(1 / 2)

隨著新中國整體工業實力的提高,在1970年代末,為四大金剛加裝一型中口徑艦用高射炮已經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任務了。但此時這麼做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理論上,在72式8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為四大金剛研製一型85毫米艦用高射炮從技術上來說,是沒有困難的,但從實際考慮,就算是研製成功了,為四大金剛加裝後也不會有什麼積極的效果。

前麵說過,中口徑艦用高射炮的複興在於無線電近炸引信的使用。而人民海軍的問題在於,以當時的中國工業實力無法向海軍提供一型性能可靠的中口徑炮彈用近炸引信。1958年開始計劃仿製蘇式100毫米艦用空炸榴彈,采用的還是時間引信。雖然說,南海艦隊在1963年就向有關方向移交了打撈出來的裝有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美製76.2毫米艦用高射炮炮彈,而國內在1966年也已開展100毫米艦炮用炮彈用無線電近炸引信的預研工作,但直到1981年海無-1式引信才設計定型,而且配裝的100毫米艦炮炮彈。

在1970年代真正能提高四大金剛防空能力的隻能是近程防空導彈,可直到1988年,人民海軍中也隻有一艘053K型“江東”級導彈護衛艦上裝備有兩座HQ-61型艦空導彈,其射程也不過10千米。雖然說隨著“江衛Ⅰ”型導彈護衛艦的批量建造,紅旗-61型艦空導彈成為中國海軍第一種製式點防禦導彈。但在服役後不久即被性能更加優良、可靠的海紅旗-7型艦空導彈所取代(該型導彈仿製自法國“海響尾蛇”艦空導彈,是一型非常優秀的近程點防禦導彈)。當“海紅旗-7”型艦空導彈服役時,四大金剛已經開始退役,別說老舊的四大金剛了,就連其替代者051型“旅大”級導彈驅逐艦也不是每艘都值得加裝該型防空導彈的。

也就是說,就算是為四大金剛加裝2門85毫米艦用高射炮,實際效果也並不理想,在麵對噴氣式攻擊機時也會陷於同樣的危險境地。加上當時的中國海軍實際上的任務和蘇聯紅海軍有某種類似,就是在戰艦沉沒前把所有的反艦導彈全打出去,任務就算完成了。

這看起來確實有些悲觀,但現實就是如此,別說麵對實力超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就算是麵對蘇聯紅旗太平洋艦隊,以當時中國海軍四艘驅逐艦+四艘護衛艦的實力能有什麼作為呢?論單艦性能,沒加裝“上遊”反艦導彈前的四大金剛,別說和56型火炮驅逐艦相比了,就算和30型驅逐艦單挑,能不能打成平手都是問題。真正在那個年代時,決定中國國家安全的,還是西北沙漠中種下的各種“蘑菇”。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盡管受製於中國當時落後的工業實力,海軍還是盡可能的在艦艇性能上達到一個平衡。1960年代入役的65型“江南”級火炮護衛艦,與01型“成都”級火炮護衛艦相比,雖然說在航速上略有不足,但其呈成“菱”形布置的四座61式雙聯裝37毫米艦用高射炮加3門單管100毫米蘇式高平兩用艦炮的組合,在任何一個方向上都可以集中三座共6門37毫米炮,超過了01型護衛艦二倍以上。

而1970年代的051型“旅大”級導彈驅逐艦在防空火力上,以兩座13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四座雙聯裝57毫米艦用高射炮+四座雙聯裝25毫米艦用高射炮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遠中近程火力網。雖然說這種組合在1970年代末已經顯得相當落後了,但對比四大金剛,已經算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了。

從新中國人民海軍的發展來看,購入的四大金剛還是很重要的,而且也不是後來常見的“猴版”,隻不過是其天生的缺陷。初建成時是近距離防空的缺陷,等戰後改裝時,近距離防空火力加強了,可中距離防空火力又成空白了。其艦體強度差和穩性不好的缺點又限製了其進一步改裝的潛力。可謂先天不足,後天難補。

新中國人民海軍從建立之初對於製空權的重要性就有著清醒的認識,畢竟不是哪一國的主力艦都有像新中國人民海軍一樣的經曆,即絕大部分戰艦是從水裏撈出來的。這樣的經曆使人民海軍不會輕易的把存在性能缺陷的主力艦投入到晝間水麵戰鬥中,而在爭奪大陸沿海的製海權鬥爭中,國民黨海軍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的差。盡管采用護衛艇+魚雷快艇這一組合進行夜戰,屬於人民海軍的無奈之舉,但其效果之好恐怕出乎於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護航驅逐艦好歹也是驅逐艦的一種,本來就應該是小型快艇的克星,天知道為什麼占了裝備優勢的國民黨海軍卻最終把製海權丟的一幹二淨),這在客觀上也限製了中型艦艇的使用和發展。與蘇聯蜜月期的結束,也使中國艦艇工業出現了明顯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