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讀後記(1 / 3)

陸建德

猶太複國主義出現於19世紀下半葉,是中歐猶太人內部啟蒙運動(Haskala)的間接產物。1860年,世界猶太人聯盟在巴黎成立,同年,拿破侖三世的私人秘書拉阿朗內在《新東方問題》一書中提議猶太人在法國的保護下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家園。德國思想家摩西·赫斯的《羅馬和耶路撒冷》於1862年出版,成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經典文獻。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的小說《丹尼爾·德隆達》(1876)中的同名主人公就是一位熱切的猶太複國主義者,可見當時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在知識界已有一定的影響。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以自發然而有組織的移民開始,其支撐是猶太金融勢力。猶太民族基金會出資在巴勒斯坦購置大量土地,並規定這些地產係猶太共同體的不可轉讓的財產,非猶太人不得耕種。居住在那些土地上的大批阿拉伯人不得不背井離鄉。

但是,很多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正統猶太教徒並不支持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他們對複國主義者的一係列排斥、敵視當地阿拉伯人的做法尤其不以為然。1924年6月30日(一說是7月1日),猶太裔荷蘭詩人、作家雅各·德·哈恩(JacobDeHaan,也稱YaakovDeHaan)在耶路撒冷被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民兵組織“哈格那”(theHaganah)暗殺。德·哈恩1881年生於荷蘭,1904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寫了一部頗有自傳色彩的同性戀小說,為此丟了教職,並被一些社會主義團體除名。這並不妨礙他繼續從事人們認為有傷風化的寫作。1914年以後他接連出了幾本詩集,成為荷蘭當時可數的詩人之一。1919年年初,德·哈恩移民巴勒斯坦。這時他是堅定的猶太複國主義者,並有強烈的反阿拉伯傾向。到了聖地之後,他的同性戀舊習依然不改,但是卻成了正統猶太教徒,主張與阿拉伯人和平相處,逐漸拋棄了複國的理想。德·哈恩不斷在荷蘭報刊上發表不利於複國主義者的文章,甚至還與英國報界、政界取得聯係,並不斷接觸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猶太複國主義者自然把他視為眼中釘。

這次暗殺事件的細節一直到60年以後才被詳細披露。1985年,希伯來文著作《德·哈恩:巴勒斯坦的第一次政治暗殺》在特拉維夫問世。作者納克迪蒙和梅茲李希經過一番調查,在香港找到了當年執行行刺任務的阿夫拉罕·德霍米。這位猶太複國主義功臣在接受以色列電視台的采訪時坦然回憶昔日的暴行:“我做了‘哈格那’決定必須得做的事情,所有一切都是本-茲維(以色列第二任總統)下令的。我不後悔,他(德·哈恩)要毀了我們整個複國的打算。”至於死者的同性戀傾向,德霍米表示從未聽說。這次事件在德語和希伯來語文學中有所反映,《巴勒斯坦之戀》大概可以說是第一部以此為背景的英語小說。人們一般認為,巴以衝突主要是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衝突。實際上猶太人內部也分各種派別,有的正統猶太教派至今仍然是猶太複國主義和以色列的激烈批評者。德·哈恩事件是以色列的“家醜”,一位猶太裔作家處理這一題材,需要不小的勇氣。

還需要交代一點相關的中東曆史背景。

中東地區原來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奧同盟國一方作戰,戰爭後期,中東地區完全丟失給英國和法國。戰後,國聯出麵將黎巴嫩和敘利亞委托法國管轄,而巴勒斯坦和外約旦(Transjordan,1950年以後稱約旦)以及伊拉克則由英國托管。其實幾年前英國就在籌劃巴勒斯坦地區的未來。1917年3月英軍占領巴格達,不久在費薩爾率領的阿拉伯軍隊配合下向巴勒斯坦推進。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於1917年11月2日致函英國猶太複國主義聯盟副主席羅斯柴爾德勳爵:英王陛下政府讚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但必須清楚地理解,絕不應使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社團的公民權利或宗教權利或其他任何國家內的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受到損害。

這就是所謂的《貝爾福宣言》,其內容、措辭是英國內閣以數個月的時間逐字逐句推敲的結果。這份曆史意義極其重大的文件在起草期間居然沒有廣泛征詢已在巴勒斯坦生活了一千多年的阿拉伯人的意見,足見阿拉伯人如同一盤散沙,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影響力。為了照顧阿拉伯方麵的利益,英國官員(包括丘吉爾)一再強調,“民族之家”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在巴勒斯坦”也不意味著整個巴勒斯坦。但是猶太複國主義者並不是這樣理解的。他們始終目標明確,絕不動搖。在1917年7月成立的猶太軍團名義上歸屬英國的埃及遠征軍,實際上完全由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鐵腕人物亞博廷斯基創建、指揮。1920年7月,軍團遭遣散,很多軍人轉入各種民兵或準軍事組織。亞博廷斯基始終堅持,《貝爾福宣言》中猶太人的“民族之家”隻可以解釋為猶太人領導下的一個巴勒斯坦(包括外約旦)自治共和國,阿拉伯人出路如何從來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他在1923年就著手建立準軍事組織貝塔爾。由於貝塔爾強調軍事訓練、紀律與服從以及鐵血精神,“被人認為與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法西斯青年運動非常相似”,本-古裏安(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兼國防部長)甚至稱弗拉基米爾·亞博廷斯基為弗拉基米爾·希特勒。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大大損害了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居民的公民權利,這與《貝爾福宣言》的基本精神不合。為此一些正統猶太教組織指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本質上帶有民族沙文主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