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較早的詩人還有應試出仕詩人宋琬和施閏章,有“南施北宋”之稱。宋琬詩多有感傷憂患之作,詩風磊落雄健。施閏章詩現實性比宋琬為強,詩風氣象渾厚,真摯沉痛。
這一時期的詩人,以王士禎最負盛名。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詩作大多脫離現實,缺乏社會內容,風格含蓄、衝和、淡遠,藝術上有新的特色;但過於典雅,流為空調,適應了清王朝粉飾太平、點綴升平的需要。
繼王士禎之後以詩名者,還有查慎行和趙執信。查慎行早年詩作多記行旅,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詩以白描見長,用筆勁煉,不尚藻麗。趙執信論詩與王士禎意見不合,作《談龍錄》,對“神韻說”表示不滿。主張詩中有人,詩外有事,以言誌為主。詩風清新峭拔,但蘊藉不足。
清中葉詩人沈德潛,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主“格調說”,效法漢魏盛唐。其詩多為歌功頌德之語,部分詩作反映了一定現實。他的詩選如《唐詩別裁》、《古詩源》等,流傳頗廣。厲鶚為浙西詩派領袖,風格清秀恬淡,曾主持江南江北詩壇數十年。號稱詩、書、畫“三絕”的鄭燮,許多詩篇同情人民疾苦,反映社會黑暗,吐露襟懷性情,清新流暢,自成一派。
號稱“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趙翼和蔣士銓,詩論、詩作出現新氣象。袁枚倡導“性靈”說,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對當時的擬古主義與形式主義詩風,起了很大的衝擊作用。其詩多抒發個人的閑情逸致或歎古諷今,富於情趣,清新靈巧。趙翼詩論主張與袁枚接近,詩風清晰明暢,較有特色。蔣士銓詩多直抒胸臆,風格直撲,功力不及袁、趙。
另有黃景仁詩,注重意境,情調感傷低沉、極富感染力。翁方綱倡“肌理”說,主張義理與文詞結合,其詩多為“學問詩”。張問陶主張詩中有“真我”,反對模擬,頗受袁枚讚賞。
乾嘉時代,詩人黎簡、舒位、王曇、彭兆蓀等力圖獨辟蹊徑,擺脫擬古主義的束縛,代表著詩壇風尚的轉變。但後期詩歌總體上趨於衰落。
清代詞
清代詞人甚多,詞學呈現複興氣象。清初詩人王夫之、屈大均、龔鼎孳、宋琬、彭孫遹、尤侗、餘懷、曹貞吉等都有詞集。較有成就的詞人有朱彝尊、陳維崧、納蘭性德等。
朱彝尊主持詩壇達50年之久。論詞主張“淳雅”、“清空”,開創浙西詞派。詞學薑夔、張炎,多在字句聲律上用功夫,細致綿密,圓轉嘹亮。不少作品精工雋永,清新秀麗,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但一味追求清空淳雅,詞的內容漸趨空虛、狹窄。
陳維崧填詞1600餘首,用詞調400多種,與朱彝尊齊名。其詞多感舊懷古,抒寫家國興亡之感;一些描寫人民苦難的作品,沉痛動人。風格接近蘇軾、辛棄疾,氣魄宏大,豪放遒勁,為清詞陽羨派代表。
納蘭性德主張詩須有才學,詞須有比興,反對模仿。善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自然流麗,風格頗近李煜。內容多寫離愁別恨,哀婉淒愴,真摯深沉。與他風格相近的作家有佟世南、顧貞觀等。
詩人能詞者,有吳偉業、王士禎等。他們對於乾嘉時代的作家作品都有影響。
清代後期,以張惠言和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盛極一時。
張惠言有感於浙西詞派題材狹窄而力挽此風,提出“比興寄托”的主張,強調作詞要意在筆先,感物而發;緣情造端,情感蘊藉,反對無病呻吟之作。他的理論對清代和近代詞的發展,起了推進作用。其詞作風格厚重,深婉沉摯,詠物寫景多有寄托。但由於以個人的生活和感受為主要內容,仍然缺少深廣的社會意義,這種情況到鴉片戰爭之後才有改變。
清代文
清初散文家,一部分屬於學問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他們都是具有進步思想和民族意識的作家。他們的文章批判封建弊政,反抗民族壓迫,具有民主傾向。
黃宗羲主張言之有物,反對空洞模擬,文章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往往寫得縱橫恣肆,雄渾質樸;顧炎武主張“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與人書》),其文淳樸自然,生動感人;王夫之強調社會性、現實性,文章感情洋溢,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他們治學謹嚴,言之有物,立論卓越,對於轉變明末空疏的學風,有重要作用。